宝石鉴定与欣赏
李耿:《宝石鉴定与欣赏》,中国地质大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ZGDZDXBJ-1206419805
宝石的定义
- 广义 一切经过雕琢、雕刻后可以成为首饰和工艺品的材料,是对天然宝石和人工宝石的统称
- 狭义 自然界中,具有色彩瑰丽、晶莹剔透、坚硬耐久,并且稀少及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岩石和有机物。
- 关键词:美丽、稀少、耐久、可接受
天然宝石的条件
- 美丽
- 颜色。红、绿最醒目,因此最受欢迎。还有蓝、橙、粉、紫。还有白色(例如和田玉)、黑色(墨翠)
- 净度。是否纯净、有无瑕疵。越纯净、无瑕疵,价值越高。
- 透明度。越透明,越受人喜爱。
- 颜色和透明度往往是矛盾的。选择两者的妥协:颜色鲜艳的同时透明度还高,价值就高。
- 亮度。宝石很亮就会更吸引人。
- 火彩。指的是转动宝石时,有五颜六色出现。
- 特殊光学效应。某些宝石特殊结构或者包含特殊包裹物,有光反射、干涉、衍射现象
- 耐久。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宝石要求硬度大、韧性强、化学稳定性高
- 反面例子:云母,用手可以撕开,力学性质差,不适合做宝石。冰州石(还挺好看)轻轻就可以掰开,不适合做宝石
- 稀少性。品种稀少、质量稀少。
- 品种稀少性,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和技术进步而变化。
- 例如水晶、玛瑙在古代十分昂贵,但现在人们知道它们就是二氧化硅(地壳中含量很高);
- 玻璃,古代的技术不行;
- 珍珠,19世纪价格极高,现代中国大量淡水养殖珍珠,已经不值钱了,不过随着环保力度加大价格有所回升。
- 质量稀有,虽然水晶在地壳中很多,但是质量好的很稀有
- 品种稀少性,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和技术进步而变化。
- 可接受性。取决于文化差异。
- 例如象牙、犀牛角,现代接受程度低很多
宝石的分类
- 天然珠宝玉石
- 首先判断:是否经历过优化处理
- 天然宝石。矿物单晶体。
- 一般就用宝石的名称,例如“红宝石”。不用产地命名,但是产地对价格影响很大。禁用两种宝石名称组合,例如“红宝石尖晶石”。禁止用含混不清的商业名词,例如“绿宝石”(只有红宝石、蓝宝石,没别的)、“半宝石”
- 天然玉石。是矿物集合体,少数是非晶体。
- 翡翠、软玉、岫玉、绿松石、青金石、玛瑙、孔雀石
- 天然有机宝石(例如珍珠)
- 人工宝石
- 合成宝石。人工制造,自然界有对应物。
- 命名需要加“合成”,例如“合成红宝石”;禁止使用制造商命名、禁止使用含混的词。
- 人造宝石。人工制造,自然界无对应物。
- 命名需要加“人造”(除了玻璃和塑料);禁止使用制造商命名、禁止使用含混的词
- 拼合宝石。多块材料拼合而成
- 命名规则:逐层材料名称+“拼合石”,或者顶层材料+“拼合石”,或者“拼合”+名称(如“拼合珍珠”)
- 再造宝石。人工手段吧天然珠宝玉石碎块/碎屑熔接或压结成
- 命名规则:“再造”+珠宝名,“再造琥珀”
- 合成宝石。人工制造,自然界有对应物。
特殊光学效应
- 猫眼效应。平行光下,表面呈现一条光带,随着珠宝/光线转动而移动
- 命名:基本名称后加“猫眼”
- 星光效应。平行光下,弧形面呈现多条交叉的亮线
- 常见四射(2个猫眼交叉)、六色(3个猫眼交叉)
- 命名:“星光”+名称
- 变色效应
- 不同的光源下颜色不同
- 其它
- 变彩效应:欧泊特有的晕彩
- 月光效应:弧形月光石表面的淡蓝、乳白色晕彩,如朦胧的月光,月光石
- 砂金效应:日光石、玻璃
优化处理
- 热处理
- 高温高压
- 漂白
- 浸蜡
- 浸无色油
- 充填
- 染色
- 辐照
- 激光穿孔
- 覆膜
- 扩散
- 命名规则:处理方法+名称,例如“扩散蓝宝石”,或者名称+处理方法,例如“蓝宝石(扩散)”,“蓝宝石(处理)”
宝石的肉眼鉴定
一、颜色。
- 白光下:吸收某些波长的光,投射+反光色的混合色
- 如果均匀吸收:黑、灰、白;如果都通过:无色透明
- 颜色的形成机理:自色、他色、假色
- 自色:基本化学成分中的元素引起的
- 主要的致色元素:Cr, Fe, Cu, Ti, V, Ni, Mn, Co
- 例如孔雀石是绿的
- 他色:杂质引起的颜色。例如,红蓝蓝宝石主要是 Al₂O₃, 蓝色是含Fe2+, Ti4+ 杂质,红色是含有 Cr 杂质
- 假色:宝石内部结构、构造、裂隙、包裹体使光发生光学作用导致的颜色。分为:干涉、衍射、有色包体致色
- 干涉:黑珍珠的晕色
- 衍射:欧泊
- 自色:基本化学成分中的元素引起的
二、光泽和透明度
1.光泽:是宝石 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 对透明度高的宝石,反射是主要的
- 包含:
- 金属光泽
- 金刚光泽
- 玻璃光泽
- 特殊光泽
- 油脂光泽
- 蜡状光泽
- 树脂光泽
- 丝绢光泽
- 珍珠光泽
2.透明度:宝石 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 透明:可充分透过可见光,隔着宝石可清晰透视另一侧物体的轮廓与细节
- 半透明:可较差地透过部分可见光,隔着宝石能透视另一侧物体轮廓的阴影
- 不透明:基本上不能透过可见光
三、宝石的折射率、双折率和色散
- 折射率(原理不记了):抛光良好的情况下,折射率越大,光泽越强
- 双折率:某些晶体有光学各向异性的特点,可以折射为多个光线
- 透过方解石可以看到2个像
- 色散(三棱镜原理)。特定琢型的宝石,使白光色散,称为 火彩
- (色散来自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速度的差异)
- 影响色散(火彩)的因素:宝石的色散值,宝石的切磨比例和角度
四、宝石的多色性:光学各向异性的有色宝石晶体,在光的透射照明下,不同方向呈现不同颜色的现象
- 不同方向对光波有吸收差别而引起
- 二色性——四方、三方、六方晶系宝石
- 三色性——斜方、单斜、三斜晶系宝石
五、宝石的发光性:宝石在外加能量(紫外线、X射线)的激发作用下,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 外加能量停止后,发光停止:荧光
- 外加能量停止后,发光持续一段时间:磷光
- 夜明珠
特殊光学效应
- 猫眼效应
- 星光效应
- 变色效应
- 其它
- 变彩效应——欧泊
- 月光效应——月光石
- 砂金效应——日光石、玻璃
宝石的力学性质
(一)、宝石的硬度:
- 宝石抵抗其它物体刻划或压入其表面的能力
- 摩氏硬度(Hm):1 滑石,2 石膏,3 方解石,4 萤石,5 磷灰石,6 正长石,7 石英,8 黄玉,9 刚玉,10 钻石
- 常见物质的相对硬度:指甲: 2.5,窗玻璃: 5 - 5.5,刀片: 5.5 - 6,空气中的粉尘: 6-7
- 一般要求宝石硬度应当大于空气粉尘的硬度
(二)、宝石的解理和断口:宝石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破裂面性质
- 解理仅出现于晶体
- 外力作用下(如敲打、挤压)下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 所破裂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 解理越容易,越不适合做宝石
- 断口出现于晶体、非晶体、矿物集合体
- 贝壳状断口——水晶
- 参差状断口——翡翠、软玉
(三)、宝石的韧性和脆性:也称打击硬度,物质抵抗撕拉破碎的性能。
- 宝石受外力作用(打击、碾压)时不易发生破碎的性质;易破碎为脆性
(四)、宝石的比重(相对密度):指矿物在空气中的重量与同体积水在4℃时的重量之比
- 钻石:3.52,和田玉:3.01,翡翠:3.33,水:1.00
宝石的其它性质
(一)、热学性质
- 导热性。钻石、莫桑石——热导仪
- 氧化,钻石在 650度氧化
(二)、电学性质
- 导电性——蓝色钻石
- 热电性——碧玺,受热后两端会有电极(所以会吸灰尘)
- 压电性——石英
- 静电性——琥珀、塑料
(三)、磁性
宝石中的包裹体
狭义:包含在宝石材料内部的:固相、液相、气相物质
包裹体在宝石鉴定中的作用
- 鉴定种属
- 区分天然/人造
- 检测优化处理
- 评价宝石的净度和品质
- 判别产地
钻石的鉴定
- 公认最珍贵的宝石
- 矿物上是金刚石,主要成分是C
晶体
- 晶系:等轴晶系
- 晶形:多呈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立方体等
颜色
- 无色—浅黄色(褐、灰)系列-彩色系列
- 光泽:金刚光泽
- 折射率: 2.417——是天然无色透明矿物中折射率最大的矿物
- 色散:0.044——强而柔和的“火彩”。宝石学上,色散值大于钻石的,认为火彩过强,小的认为火彩过弱。
- 多色性 : 无
- 发光性:
- 紫外线长波下——大多数钻石有蓝白、绿、黄、红色等荧光,少数在短波下有荧光,有些可发磷光
- X射线下——大多数钻石发中-强的蓝-白色荧光(开采时用X射线)
力学性质
- 具有平行方向的四组中等解理
- 硬度
- 摩氏硬度为10
- 钻石的硬度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不同方向硬度不同
- 无色透明钻石硬度比彩色钻石硬度略高
- 切磨钻石时是利用钻石较硬的方向去磨另一颗钻石较软的方向,只有用钻石才能磨动钻石
其它特点
- 密度 3.52(±0.01)
- 十分稳定
- 内部常含有:石墨等细小矿物包体;生长纹、色带等
钻石的成因
- 陨石:黑色钻石
- 地幔
钻石的鉴别
- 外观
- 高亮度
- 强而柔和的火彩
- 无透视效应,看不到下面字。因为折射率极高,下面的字被反复反光。
- 硬度极大,不易磨损
- 面平
- 角锐
- 棱直
- 不要用刻划等有损测试
- 亲油性
- 油性水笔:连续的线条。仿制的则聚成液滴。
- 选矿时,用含有凡士林的传送带,可以吧钻石粘住
- 疏水:水滴保持很长时间。仿制:水滴很快散开
钻石的优化处理
- 涂上高折射率的薄膜
- 高能射线,使其改变颜色。越高能的射线,穿透性越低,所以颜色是伞状的。
- 净度处理。激光打孔到包裹体,然后浓硫酸溶解掉包裹体,最后用铅玻璃填上。
合成立方氧化锆
- 色散值0.06(火彩过强)
- 硬度8.5
- 相对密度5.8
合成碳硅石
- 色散值 0.104
- 硬度 9.25
- 相对密度 3.22
- 后刻面有重影(双折射)
- 线状包体
托帕石
- 玻璃光泽
- 摩氏硬度:8
- 相对密度:3.53
- 亮度和火彩均不及钻石
水晶
- 玻璃光泽
- 摩氏硬度:7
- 相对密度:2.66
- 亮度和火彩均不及钻石
锆石
- 玻璃光泽-金刚光泽
- 双折率大
- 摩氏硬度:6~7.5
- 相对密度:4.1~4.8
- 性脆,棱角易磨损 ——“纸蚀”
钻石的4C分级
4C分级的范围
- 抛光钻石(原石不在计算内)
- 未镶嵌:≥0.2ct,镶嵌:0.2ct-1.0ct,对于≤0.2ct的按参考标准
- 标准圆钻
- 未覆膜
4C为:
- 颜色—— Colour
- 无色系列:越接近无色,品级越高
- 彩色系列:色彩越艳丽、色调越纯正、色饱和度越高越昂贵
- 分级从 D到“小于N色”
- 分级室环境要求;2名分级师;用比色石,就低计算。
- 荧光:365nm紫外线,荧光比色石,就低计算。
- 净度—— Clarity
- 10倍放大镜
- 内部特征:天然包体、生长痕迹、人为缺陷
- 外部特征:天然和人为造成的特征
- 净度素描图
- 切工—— Cut
- 琢型:标准圆钻、花式
- 切工级别
- 比率
- 台宽比:台面宽度/钻石平均直径。随着台面增大,亮度提高、火彩降低。需要完美平衡
- 亭深比:亭部深度/钻石平均直径。深度过小,有鱼眼效应(顶部的光会从底部漏下去);深度过大,有黑底效应(顶部的光,内部折射无法到达底部)
- 腰厚比:腰厚度/钻石平均直径。过薄容易崩口,过厚显得台面小
- 低尖比:钻石底尖/钻石平均直径
- 修饰度:对称性、抛光
- 克拉重量—— Carat Weight
- 1ct(克拉)=0.2g,1pt(分)=0.01ct
- 保留2位小数,逢9进1
- 克拉溢价,总量达到整数时,价格跳跃猛增
红蓝宝石
归属
- 红宝石和蓝宝石都属于刚玉(Corundum)
- 红宝石 Ruby
- 蓝宝石 Sapphire,其它所有颜色
- 蓝色蓝宝石
- 绿色蓝宝石
- 黄色蓝宝石
- 无色蓝宝石
(一)、化学成分
- Al₂O₃+杂质
- 红色含 Cr(3+)
- 蓝色含 Fe(2+), Ti(4+)
- 绿色含 Fe(3+), Fe(2+), TI(4+)
- 黄色含 Fe(3+)
(二)、晶形
- 晶形:多呈六边形桶状、柱状及板状
- 晶体中常具有平行于六边形晶形的六边形生长线或色带
(三)、力学性质
- 解理:无
- 摩氏硬度:9
- 相对密度:4.0
(四)、光学性质
- 红宝石——红、橙红、紫红、褐红色
- 蓝宝石——蓝色、蓝绿、绿、黄、橙、粉、紫、黑、灰、无色
- 透明度:透明 - 不透明
- 光泽:强玻璃 - 亚金刚光泽
- 色散:0.018(不强)
- 多色性:中 - 强
- 特殊光学效应:星光效应——六射
(五)、包裹体
- 固体包体——种类繁多
- 气液包体——指纹状
鉴别
- 颜色通常不均匀,有色带
- 有各种包体
- 二色性强
优化处理
- 热处理
- 浸有色油
- 玻璃充填。减少裂隙、提高透明度
- 这种冷凝时会出现气泡
- 铅玻璃部分容易被磨损
- 扩散处理
红、蓝宝石的评价
- 颜色
- 色调:鲜艳、纯正、均匀,以中—中深色调为好
- 红宝石,最好的是鸽血红(缅甸鸽血红)
- 蓝宝石:略带紫色的蓝,皇家蓝
- 均匀程度,越均匀越好
- 多色性:以台面朝上观察结果为准。垂直台面观察时,水平转动宝石,红宝石或蓝宝石无任何多色性为佳
- 色调:鲜艳、纯正、均匀,以中—中深色调为好
- 净度
- 肉眼观察
- 瑕疵的大小、数量、位置、对比度
- 瑕疵对宝石耐久性的影响
- 切工
- 刻面高于弧面
- 裂隙多的,一般切成弧面(不然切的过程中容易裂开)
- 带星光效应的弧面,价格比刻面高
- 重量
产地
- 红宝石
- 缅甸莫古(顶级的)
- 泰国、越南,少
- 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
- 蓝宝石
- 印度克什米尔
- 缅甸
- 泰国、柬埔寨(目前已经少了)
- 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
- 澳大利亚,较黑
- 中国,某些地方,很少出产了
水晶
- 石英晶体,SiO₂
- 文化悠久。史前就有了水晶斧头、刀。不同的远古文明都有信仰加持
- 紫晶是“水晶之王”
光学性质
- 颜色
- 无色
- 浅-深的紫色
- 浅黄、中-深的黄色
- 浅-深的褐、棕色
- 绿-黄绿色
- 浅-中粉红,色调较浅
- 光泽:玻璃光泽
- 透明度:透明-半透明
- 有双折射
力学性质
- 解理: 无,
- 有典型的贝壳状断口
- 摩氏硬度: 7
- 比重: 2.65
包裹体:
- 色带
- 液体及气液二相包体
- 气、液、固三相包体
- 针状金红石、电气石及其它固体矿物包体
水晶的品种及鉴定特征
- 颜色
- 水晶(无色透明)
- 紫晶(含铁),加热和阳光暴晒会褪色,颜色分布不均匀
- 黄晶,高透明度,一般是紫晶的伴生。紫晶加热可获得黄晶
- 绿水晶,自然界稀少,紫水晶加热至黄水晶的偶然中间产物
- 双色水晶:一边紫色,一边黄色,有明显分界线。
- 烟晶(含铝),烟色至棕褐色。颜色不均匀,细密的带状或斑块状。加热后变无色水晶。
- 芙蓉石,淡红至蔷薇红,加热、暴晒会褪色
- 特殊的光学效应
- 石英猫眼
- 星光(一般是六射)
- 包体特征
- 发晶(头发丝状)
- 水胆水晶(含液体包体)
与玻璃的鉴别
- 玻璃有气泡、贝壳状断口、有划痕、温感(水晶是凉感)
质量评价
- 颜色
- 艳丽、鲜明
- 紫色、黄色
- 净度——包裹体
- 切工(刻面、珠子、雕件)
- 重量
- 特殊光学效应
其它有色宝石
祖母绿和海蓝宝石:绿柱石族矿物
- 祖母绿含 Cr 和 V
- 海蓝宝石含Fe
- 玻璃光泽
- Hm:7.5-8
- 相对密度:2.72
- 祖母绿:珍贵的宝石品种、绿色宝石之王
- 中等至强的多色性;
- 较弱的玻璃光泽;
- 包裹体多,蝉翼状裂隙,三相包体
- 优化处理:
- 浸无色油,95%以上的祖母绿都需要
- 浸有色油
- 树脂充填(油无法遮盖裂隙的)
- 合成祖母绿:
- 内部洁净
- 水波纹
- 产地:哥伦比亚、赞比亚、巴西(便宜)、埃塞俄比亚(最近发现的)、中国(新疆、云南)
- 海蓝宝石
- 玻璃光泽
- 一般洁净(这个与祖母绿不同),有时可见断续如“雨丝”的包体
金绿宝石猫眼:简称“猫眼”,铍铝氧化物
- 摩氏硬度:8-8.5
- 相对密度:3.73
- 肉眼鉴定特征
- 黄至黄绿色、灰绿、褐至褐黄;具猫眼效应,眼线较亮、透明度较好
- 透明度较高
尖晶石 MgAl₂O₄,因含Cr、Fe、Zn等杂质而呈红、蓝等色
- 在历史上被误以为是“红宝石”
- 最被价值低估的宝石品种
- 常与红蓝宝石一起产出
- 晶 系:等轴晶系。晶体习性:八面体晶形,有时与菱形十二面体成聚形
- 光学性质
- 常见颜色:红、橙红、粉红、紫红、无色、黄、橙黄、褐、蓝、绿、紫、黑
- 光 泽:玻璃光泽
- 无多色性,无双折性
- 折 射 率:1.718(+0.017,-0.008)
- 滤色镜下:红色荧光
- 紫外荧光:红色-粉红色者,强红色荧光。日光下会很灿烂。
- 摩氏硬度:8
- 密 度:3.60(+0.10,-0.03)
- 肉眼鉴定特征
- 强玻璃光泽
- 红色系列的尖晶石一般内部含有包体、在日光下颜色更鲜艳
- 红色的价值最高,“鸽血红”、“绝地”
碧玺
- 摩氏硬度:7-8
- 相对密度:3.06
-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
- 同一宝石上可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
- 玻璃光泽
- 肉眼可见的强多色性,从不同方向观察,颜色有差别
- 波状裂隙
- 同一手串或项链上,颜色丰富多彩
- 受热吸灰
坦桑石 Ca₂Al₃(SiO₄)₃(OH)
- 非洲之蓝
- 斜方晶系
- 蓝、紫蓝至蓝紫色;
- 玻璃光泽
- 摩氏硬度:6.5-7
- 一组完全解理
- 肉眼鉴定特征
- 坦桑石具有独特的略带紫色的蓝色
- 玻璃光泽
- 强多色性,常出现紫色和蓝色,
- 宝石内部净度可较高
橄榄石 (Mg,Fe)₂SiO₄
- 斜方晶系
- 中等解理
- Hm=6.5~7
- 相对密度:3.34
- 肉眼鉴定特征
- 橄榄石具有特征的黄绿-深绿的色调
- “睡莲叶”气液两相包体,深色矿物包体
- 大颗粒的橄榄石肉眼可见后刻面棱重影,小颗粒的在10x放大下可见
长石
- 玻璃光泽
- Hm=6-6.5
- 两组完全解理
- 相对密度:2.55-2.75
月光石:月光效应
日光石:砂金
拉长石(拉布拉多长石):晕彩效应
- 一个人就象是一粒拉长石,它在你手上时,没有光泽,在某个特殊的角度,它却显示出深深的、漂亮的颜色
天河石
- 颜色非常特征,常呈绿色和白色格子状、条纹状或斑纹状
- 可见解理面的闪光
翡翠
硬玉为主的矿物集合体,NaAlSi₂O₆,含有少量 Ca,Fe,Cr,Ti
- 红色为翡,绿色为翠
- 清朝引入中国
- 结晶特点:常呈粒状(外表粗糙)至纤维状(外表细腻,更贵)致密集合体
- 形态:块状;砾石状,有风化外皮
光学性质
- 颜色
- 白、绿、紫、红、黄、褐、黑等各种颜色
- 常分布不均匀,在某种较浅的底色上出现其它色调的色带或斑块
- 几种颜色同时出现,与组成矿物及化学成分有关
- 原生色—翡翠形成过程中在内生作用下形成的颜色
- 白色:纯净硬玉矿物
- 绿色
- 紫色 - 次生色——翡翠形成后在次生作用下形成的颜色,如红色、黄色、褐色等
- 红、黄、褐色:主要是含铁的氧化物所致
- 黑色:一部分受氧化锰污染,属次生色;部分属原生色
- 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
- 透明度:透明-不透明
力学性质
- 硬度:6.5 -7
- 韧性:特强,仅次于软玉
- 断口:参差状-粒状,放大观察可见辉石解理
- 相对密度:3.33
主要鉴定特征
- 翠性
- 强光照射下,结构较粗的翡翠表面表现出明显的点状或片状的闪光现象
- 翡翠结构越粗,翠性越明显
- 石花
- 翡翠中均有细小团块状、透明度较差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石花
- 颜色
- 光泽
- 手掂重
- 凉感
翡翠与相似品的区别
- 玻璃
- 气泡
- 流动纹
- 表面凹坑
- 贝壳状断口
- 划痕
- “马来玉”(染色石英岩)
- 浓艳翠绿色
- 颜色分布不均匀,透光可见绿色呈丝状或网脉状分布
- 硬度:6.5 - 7
- 相对密度:2.64
- 石英岩(黄龙玉)
- 黄色
- 玻璃光泽
- 表面光滑
- 颜色均匀
- 光泽稍弱
- 相对密度低
- 石英岩(东陵石)
- 黄色
- 玻璃光泽
- 表面光滑
- 颜色:包裹体致色
- 光泽稍弱
- 相对密度低
- 独山玉
- 颜色斑杂
- 玻璃光泽
- 表面光滑
- 颜色:一般较暗,不鲜明
- 透明度低
- 染色大理岩
- 颜色:均匀的绿色
- 颜色:沿裂隙分布
- 光泽:较弱,常呈油脂光泽
- 表面常有划痕
- 岫玉。蛇纹石质玉
- 颜色(反射光下为黑色)
- 油脂-玻璃光泽
- 硬度低,可有划痕,或棱边不尖锐
- 比重轻
- 透射光观察:黄绿色,有黑点
- 碧玉
- 绿色
- 颜色均一
- 油脂光泽
- 透明度较低
- 相对密度较小
优化处理
- 优化
- 浸油浸蜡
- 热处理
- 处理
- 漂白+填充(B货)
- 染色(C货)
- B+C=D
- 鉴定
- B处理后,不再会有次生色
- A货玻璃光泽,B货油脂光泽
- B货橘皮效应(填充物被磨损)
- B货声音闷(因为填充了树脂)
- B货有荧光效应
- B货轻(因为填充了树脂)
- 产地:主要是缅甸
玻璃种比冰种更贵
- 玻璃种:像玻璃一样透明细腻
- 冰种:像冰一样含有棉杂质
和田玉(软玉)
翡翠硬度7,和田玉硬度6,因此称为软玉(名字与产地无关),翡翠称为硬玉
- 中国新石器时代酒开始使用。文化中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还赋予很多文化意义。
主要矿物及化学成分
- 主要矿物: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矿物
- 次要矿物成分:常含有少量石墨等
- 结构:常呈微细纤维状晶质集合体
力学性质
- 摩氏硬度:6—6.5
- 相对密度:2.90—3.10 ,一般为2.95
- 韧性极大,来自于纤维状交织结构
光学性质
- 颜色:白、青、灰、浅至深绿、黄至褐、墨
- 当主要矿物透闪石不含铁呈白或灰色;
- 当透闪石含铁或出现阳起石时呈淡绿、绿至暗绿色;
- 黄色和褐色主要因含氧化铁引起;
- 黑色可能因含石墨或富铁阳起石所致。
- 光泽及透明度
- 呈油脂光泽、蜡状光泽或玻璃光泽
- 半透明-不透明绝大多数为微透明,极少数为半透明
软玉的品种
按产状划分品种
- 山料——指原生矿石,从原生矿床开采所得,呈块状,不规则状,棱角分明,无磨圆及皮壳
- 山流水——指残积、坡积和冰川搬运距离原生矿不远的软玉砾石。一般距原生矿较近,次棱角状,磨圆度差,无皮壳
- 仔料——指河床中采得的软玉卵石,系原生矿经风化、剥蚀、搬运到水系中的砂砾矿石 。一般距原生矿较远,呈浑圆状,卵石状,磨圆度好,块度大小悬殊,外表可有厚薄不一的皮壳。(质量更好)
按颜色分类
- 白玉: 颜色白色,可略泛灰、黄、青等杂色
- 质地致密细腻
- 油脂-玻璃光泽,半透明至微透明状
- 偶见或具有明显的绺裂、杂质及其它缺陷
- 羊脂玉(最好的白玉品种):羊脂白色,柔和均匀
- 质地致密细腻,光洁坚韧
- 油脂-玻璃光泽,半透明状
- 基本无绺裂、杂质及其它缺陷
- 青玉:青至深青、灰青、青黄等色,柔和均匀
- 半透明至微透状
- 质地细腻致密
- 油脂至玻璃光泽
- 偶见或具有明显的绺裂、杂质及其它缺陷
- 青白玉:白色为基础色,可见黄、青、绿、褐等其他颜色,柔和均匀
- 半透明至微透状
- 质地细腻致密
- 油脂至玻璃光泽
- 偶见或具有明显的绺裂、杂质及其它缺陷
- 墨玉:以黑色为主(占60%以上),多呈叶片状、条带状聚集,可夹杂少量白或灰白色(占40%以下),多不均匀
- 金星墨玉:墨色中带有黄铁矿细粒,呈星点状分布
- 碧玉:颜色以绿色为基础色,常见有绿,灰绿,黄绿、墨绿等颜色,较柔和均匀
- 黄玉:淡黄至深黄,可微泛绿色,柔和均匀
- 半透明至微透状
- 糖玉:有糖色分布,糖色常见有黄色、褐黄色、红色、褐红色、黑色、黑绿色等。糖玉属浸色,浸色厚度较大,内部玉质颜色为青色或白色
软玉的主要鉴别特征
- 颜色均一
- 质地特别细腻坚韧
- 光泽柔和滋润
- 略具透明感
- 结构较粗者在抛光面上常可见到明显的似花斑状的结构特征
软玉与相似玉石区别
- 大理岩玉(外观很像玉石)
- 玻璃光泽
- 表面划痕、边棱磨损。因为大理岩硬度只有3
- 内部条带
- 雕工
- 岫玉
- 硬度也低,也有磨损
- 透明度比和田玉高
- 玻璃
- 气泡
- 石英岩
- 轻
- 翡翠
- 比较贵,不会用来假冒玉。
- 翡翠颜色不均一
软玉的质量评价
- 1、颜色
- 2、质地
- 3、光泽
- 4、透明度
- 5、净度(裂纹)
- 6、块度
- 7、雕工
石英质玉石
- 化学组成主要是 SiO₂ 集合体
- 玻璃光泽、油脂光泽
- 相对密度:一般在2.55~2.71
- 摩氏硬度:6.5~7
玛瑙和玉髓
- 隐晶质集合体(指的是肉眼看不到晶体颗粒)
- 玛瑙:条带状
- 玉髓:均一
南红
- 南红是因其出产在中国南疆得名,包括云南、四川南部、青海、甘肃等。
- 古人称之为“赤琼”
- 红色不均匀
东陵石
- 内部包体定向排列
木变石
- 亦称硅化石棉,原矿物——蓝色的钠闪石石棉,后期被二氧化硅所交代,但仍保留其纤维状晶形外观,呈纤维状结构。
- 丝绢光泽
- 虎睛石:黄色的木变石
- 鹰眼石:蓝黑色木变石
其它玉石
青金石,“闪着金子光芒的蓝宝石”
- 金色、白色斑点,蓝色底色
- 其中金色是黄铁矿,白色是方解石,墨绿色是透辉石
- 不透明
- 摩氏硬度:5~6
- 相对密度:2.75
绿松石
- 英文Turquoise,意为土耳其石,但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
- 一种含水的铜铝磷酸盐,化学式为 CuAl₆(PO₄)₄(OH)₈·5H₂O
- 摩氏硬度为5~6,硬度与品质量有一定的关系:高品质量的绿松石硬度较高灰白色、灰黄色绿松石的硬度较低
- 相对密度2.76,高质量的绿松石,其相对密度高;多孔绿松石的相对密度有时可降到2.40
- 绿松石具有独特的天蓝色——“绿松石色” 常见颜色:浅-中等蓝色、绿蓝-绿色
- 常伴有白色细纹、斑点、褐黑色网脉(铁线)或暗色矿物杂质
硬树脂:几块钱的仿品
欧泊
- 欧泊一词是由英文名称“Opal”音译而成。
- 在一块欧泊石上,你可以看到红宝石般的火焰、紫水晶般的色斑、祖母绿般的绿海,五色缤纷、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 化学成分:SiO2·nH2O
- 非晶质体
- 摩氏硬度:5~6
- 相对密度:2.15
- 变彩效应
- 失水后,变彩效应消退,甚至欧泊开裂
- 变色的颜色越多,欧泊质量越高
蛇纹石玉(岫玉)
- 中档玉石,质地细腻
- 多以产地命名:我国的蛇纹石玉主要来自于辽宁岫岩县,因此称为:岫玉
- 矿物组成 :蛇纹石(Serpentine)——含水镁硅酸盐矿物
- 摩氏硬度:2.5~6(所以经常有划痕)
- 纯蛇纹石玉的硬度较低,在3~3.5左右
- 透闪石等混入物含量增高时,硬度加大
- 相对密度:2.57
- 无色至淡黄色、黄绿色至绿色
- 内部常有团絮状“石花”
珍珠
- 唯一不需要切磨课直接镶嵌的宝石(但要清洗、漂白)
- 形成:双贝类软体动物(海水/淡水)体内
- 成分:
- 无机成分 91~96 %——碳酸钙
- 有机成分 2 ~7 %——壳角蛋白质,其中含10多种氨基酸
- 水(H2O) 0.5 ~2 %
- 内部结构:同心圆层,壳角蛋白和碳酸钙结晶交替堆积
- 表面特征。常有:螺纹、无光斑点、凹坑等瑕疵
力学性质
- 硬度:3.1~4.0
- 相对密度:2.70左右
- 韧性极高,是方解石的3000倍
光学性质
- 颜色=体色+伴色(+晕彩)
- 体色:即背景色,与珍珠的化学成分(有机色素和微量金属元素)有关
- 淡水珍珠:白、粉、橙、紫
- 海水珍珠:白、黑、灰、黄(金黄)
- 伴色:指珍珠表面光泽中所呈现的色彩
- 漂浮在珍珠表面
- 黑、白等体色海水珍珠表面
- 彩色淡水养殖珍珠珍珠
- 体色:即背景色,与珍珠的化学成分(有机色素和微量金属元素)有关
- 光泽:具典型珍珠光泽,也称“珠光”
- 透明度:多数不透明,少数半透明
特殊性质
- 遇酸起泡
- 过热燃烧变褐色
- 表面磨擦有砂感
其他性质
- 不耐酸、碱: 即使是汗液、香水、洗涤 剂等弱酸或弱碱性物质
- 不耐热: 过度受热会脱水、变色、碎裂
- 抗辐射性差: 长时间受强光或高能光线照射会使珍珠颜色变暗、发涩
- 珍珠在加工、存放和使用过程中要需注意保养
珍珠的分类及品种
- 海水珠
- 天然
- 养殖
- 淡水珠
- 天然
- 养殖
- 有核珠
- 无核珠
- 附壳珠
- 人造珠:塑料、玻璃、贝壳
- 塑料核/贝壳核/玻璃核+外面涂上珍珠液。其中塑料核过轻,玻璃核过重
- 表面像鸡蛋壳,而不是层状,还经常有磨损
一些宝石
- 红宝石、蓝宝石:Al₂O₃+杂质
- 刚玉:无杂质
- 硬度9
- 绿宝石:Be₃Al₂(SiO₃)₆
- 铬或钒赋予绿色
- 硬度7.5到8
- 托帕石(Topaz)
- Al₂SiO₄(F,OH)₂
- 正交晶系
- 摩氏硬度一般为 8
- 折射率范围大约在 1.61 至 1.64 之间,火彩丰富
- 微小的双折射
- 多种颜色、玻璃光泽
- 脆性大、热敏感
- 水晶
- SiO₂
- 三方晶系,可以视作六方晶系的特殊情况
- 晶体通常呈现六棱柱形,顶端为尖锥状或截短的金字塔形,整体晶形清晰优美
- 摩氏硬度约为 7
- 相对密度 2.65,为中等密度
- 折射率大约在 1.544 至 1.553
- 单轴晶体,具有较低的双折射效应
- 玻璃光泽,透明到半透明
- 压电效应,热稳定,脆性大
- 玻璃:非晶体的 SiO₂
- 摩氏硬度大约为 5.5 至 6
- 折射率:大致在 1.5 至 1.6
- 玻璃光泽
- 有限耐热、良好绝缘、抗腐蚀、
- 日光石
- 一种长石,
- 微量的铁、铜,使其有金属闪光或闪烁效果
- 月光石
- 一种长石
- 晶体内部结构的特殊排列和微小杂质包裹体的存在,产生了独特的“月光”
- 砂金石
- 石英、长石的组合
- 微小铁氧化物和其它矿物颗粒,形成金砂闪光效果
- 硬度6-7
- 东陵石:成分和性质接近砂金石,外观多变
- 珍珠
- CaCO₃(文石形式),与少量珍珠质蛋白交织而成
- 硬度 2.5-4.5
- 比重 2.6-2.8
- 珍珠光泽,半透明
- 内部的微层结构能使光线发生漫射,营造出柔和的视觉效果
- 其它
- 长石:硅酸盐,占地壳60%, 摩氏硬度6-6.5,密度 2.55-2.76,双向解理
- 方解石
- 萤石
品茶
分类:
- 绿茶: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
- 白茶:徽发酵的茶(发酵度为5-10%)
- 黄茶: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
- 青茶: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5-70%)
- 红茶: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70-90%)
- 黑茶: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会随时间变化,多为100%)
绿茶
- 唯一一个不经过发酵的茶,茶叶中保留了更多的天然物质,比如茶多酚、茶多糖等,
- 茶汤主要是茶叶的天然香气,口感比较鲜嫩、清爽,
- 但相比发酵茶,对肠胃有一定刺激性,不适合脾胃虚寒的人喝。
冲泡方法:因为绿茶比较嫩,一般冲泡水温以85℃为宜,冲泡时间以2~3分钟为好。绿茶与水的比例在1∶50比较合适。在茶具方面,可以选用瓷杯或透明玻璃杯,冲泡时不要盖盖子。
代表茶:中国的“十大名茶”中有6款都是绿茶,比如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和都匀毛尖。
白茶
- 白茶的制作工艺只有三步,虽然步骤少,但比较难掌控,再加上白茶的种类和产量都较少,属于中国茶叶中的珍品茶,价格也更贵一些。
- 白茶的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但因为本身性寒凉,胃寒的人建议在饭后饮用。
冲泡方法:白茶的叶子比较薄,而且细嫩,水温不宜太高,用90℃左右的热水冲泡,泡5分钟左右,然后过滤茶叶,将茶汤倒入茶盅中即可饮用。
喝白茶,不宜太浓,一般150亳升的水用3-5克的茶叶就足够了。
代表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黄茶
香气清新,不干不涩。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分氧化,形成黄色。
冲泡方法:黄茶的茶质细嫩,水温太高会把茶叶烫熟,所以冲泡温度最好在85-90℃之间为宜。按照茶具容量放入四分之一黄茶茶叶,第一泡的最佳冲泡时间为30秒,第二泡延伸到60秒,第三泡再延伸至大概2分钟,这么泡出来的茶汤口感更佳。
代表茶:湖南岳阳君山银针、霍山黄芽
青茶(乌龙茶)
口味非常好接受,适宜人群也比较广。
冲泡方法:一般冲泡要用100℃的沸水,选用容易茶水分离的器皿(盖碗、一壶一杯等),冲泡后要加盖。注意,每一次冲泡都要将其中的茶汤倒干净才不会影响下一泡的滋味。
代表茶: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肉桂)、冻顶乌龙、水仙
红茶
是全发酵茶的茶,也是中国主要出口茶类。
冲泡后的茶色呈鲜明的红色或深红色,饮用后口腔和喉咙留香明显,口感润滑,不过茶渍较重,喝后最好刷牙。
红茶适宜人群:脾胃功能差的人、手脚易发凉的人和尿路不畅人群。
冲泡方法:高水温的浸泡能够促进红茶中的有益成分溶出,所以冲泡最好用刚煮沸的水,在玻璃杯冲泡3~5分钟为佳。最后注意,红茶不要喝新茶,要放置半个月后饮用。代表茶: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云南滇红
黑茶
性质温和,虚寒体质者也较适合。
唯一一个后发酵(放着任其自己发酵)的茶,发酵过程中有大量微生物参与茶叶内含成分的转化,形成黑茶独有的醇厚顺滑,口感柔和。
黑茶性质温和,虚寒体质者也较适合。
冲泡方法:黑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放久了茶叶上难免会有一些杂质,所以第一次冲泡黑茶,建议用10-20秒钟快速洗茶。然后用100℃沸水在紫砂壶或者盖碗中冲泡2-3分钟再喝就可以了。
代表茶:云南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