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财政学》

本书更偏向自由主义学派,着重描述了美国政治中积累的问题,如教育、医疗等,这些问题正在或即将成为中国的问题。

一、主要学派

1、政府有机论

社会是有机体,政府是心脏 纳粹-国家社会主义,是典型的社会有机论。 一旦有人声称“国家利益”,他就隐约坚持有机论观点。

2、政府机械论

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信托关系 自由主义:小政府,极少干预 社会民主主义:大量干预

3、美国政府结构

联邦政府 州和地方政府

4、政府规模的度量

人数(不准确) (1)商品和服务的购买 (2)对个人、企业、其它各级政府的收入转移 (3)利息支付

例题:提倡“肥胖税”,政府机械论中的社会民主主义观点。 1、政府有机论考虑一个提案能否提高个人生产力,从而提高政府的利益。政府机械论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是帮助个人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 2、政府机械论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有能力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不需要政府政策。 3、政府机械论中的社会民主主义认为,个人往往短视,以至于无法预知哪种选择对自己有益,所以政府提供引导是得当的。

二、规范分析工具

1、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律。

假定: 1、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完全竞争的 2、每一种商品都有市场 那么:帕累托最优就会自动出现

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

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雷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

评价一项政府活动时,回答3个问题: (1)它能产生合意的分配结果吗? (2)它能提高效率吗? (3)它能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应该让市场自行发挥作用。

3、市场失灵。

Public good
Externality
当一个人的活动在市场机制外影响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产生了外部性。

科斯定理

解决方案: 1、合并、习俗、税收(庇古税)、补贴、排放许可证(cap-and-trade) 2、命令控制型管制。前提是法令颁布的及时性、严厉程度,抵制修改要求的力量,侦查和记录违法行为的效率,对违法者起诉的魄力和成效。

案例: (1)保护渔业。

禁止新船捕猎后,原有船只提高捕猎时间。 缩短捕捞季后,渔民扩大船只规模,甚至风暴下也会冒险。 制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后,效果良好。

(2)保护肯尼亚野生动物。

赋予个人拥有其地盘上的野生动物产权,效果良好。 鲸鱼濒临灭绝是因为鲸鱼没有主人,而鸡发展壮大是因为鸡有主人。

Asymmetric

三、政治经济学

  • 定义:本书特指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决策问题的理论。
  • 方法:把选民、政治家、官僚视为政治市场中的博弈者。
  • 目的:分析“政治失灵”问题
  • 内容:1、政治制度和帕累托最优经济状态之间的关系。2、哪种政治组织可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或不利于提高社会效率。3、官僚主义对社会财富的结构和使用效率有何影响。4、代议制的运转逻辑。
  • 结论:1、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政府并非神的造物,不过是一种人类组织,做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人也会犯错误;2、选民“合乎理性的无知”和“冷漠”、代议制中的“互投赞成票”。导致“政府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行为和计提行为都不必要,而是主张制度设计能使个体行为超越自身利益,或多或少地造福选民。

民主制度

定义: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物的国家制度。

  • 直接民主制:公民直接投票。
    • 案例:雅典民主
  • 一致规则:全体赞成才能通过。
    • 优点:1、唯一导向“帕累托最优”的投票准则2、保证任何一项中收益超过总成本。
    • 缺点:1、决策成本高2、鼓励“策略行为”,一方面隐瞒自己的真正偏好,另一方面打探对方的偏好,所以决策过程常常是“马拉松”式讨价还价过程。有时出现“搭便车”现象。
    • 林达尔价格
  • 多数票规则
    • 单峰偏好。只要选民是单峰偏好,那么不存在投票悖论问题。只要所有偏好都是单峰的,那么多数票规则的结果反映的就是中位选民的偏好。
    • 多峰偏好。如果存在多峰偏好,往往会导致投票悖论,这时虽然每个选民的偏好是一致的,却出现社会偏好不一致。
    • 互投赞成票。即使某位选民有极其强烈的偏好,其选票仍然只能算一票。互投赞成票制度可使人们交易选票,从而表达不同的偏好程度。赞成者认为投票交易所隐含的妥协是民主制度运行的必要条件。反对者认为使利益集团得到的好处,不足以抵消一般损失。另外,隐含投票交易:一揽子投票方案。
    • 博尔达计数法:选民把N个备选方案排序,按照排序得到点数,最高者得N点,总点数最高者胜出。计点投票法:每人有固定点数,按照点数投向备选方案。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民主社会中,必须满足以下六点:

  1. 存在性。无论选民偏好结构如何,总能产生一种决策
  2. 完备性。必须能对所有可能的结果进行排序
  3. 必须反映个人偏好
  4. 传递性
  5. 不受无关备选方案影响
  6. 排除独裁。社会偏好不能只反映某个人的偏好

然而,同时满足以上6点的规则是不存在的,因此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

例题:(一个典型的利益分配问题)选民A,B,C,法案X,Y,收益矩阵如下:

  X Y
A +6 -3
B -1 +4
C -2 -3

不允许投票交易的情况下,两个提案都不会通过,允许投票交易的情况下,B与A交易选票,X,Y都会通过。以上案例结论是,投票交易可能的结果是:1、AB集团收益增加,社会总收益增加了,C的收益减少,各学派对其评价有争议;2、AB集团收益增加,社会总收益减少,C的收益减少,大多学派认为这是一个坏情况。

代议民主制

  • 主要内容:政治家、公务员、特殊利益集团的博弈。
  • 四个基本原则:1、主权在民原则2、对人的个体价值充分体认原则3、政治职业注意原则4、政治全民利益原则。

  • 1、政治家。中位选民定理。1、两党都保持接近“中间派意见”立场,使两党制趋于稳定。2、代议制与直接民主制结果没有区别,都只反映中间全民的偏好。 还要考虑因素:
    • 单维排序:不同种类的偏好是多维度的,无法直接相加的。意识形态。个性。
    • 领导地位:例如,一个市长的主要支持者是穷人,他的政策可能把富人驱赶出去,此现象曾经在波士顿和底特律发生。
    • 决定是否投票:候选人的立场十分接近,选民觉得乏味而不去投票;获得信息和投票的成本高于收益。
  • 2、公务员。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预算最大化,而不是净收益最大化。
  • 3、特殊利益集团。基础:收入来源(资本或劳动)、收入规模、收入来源(就业的行业)、地区以及人口和个人特征。

政府增长

各学派的解释:

  • 1、公民偏好论。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因此收入增长导致政府收入份额上升。
  • 2、马克思主义观点。私人部门趋向生产过剩,所以,资本家控制的政府必须扩大开支消化这种生产过剩,同时缓和工人的不满情绪。最终,不断增长的支出超过了税收能力,导致政府垮台。
  • 3、偶然事件论。偶然冲击导致政府支出提高,冲击消失后难以回落。
  • 4、社会态度变化论。人们对政治制度要求过多,没有考虑政府计划的成本,从而高估收益低估成本。
  • 5、收入再分配论。政府支出增长,原因是政治家为收入中等和以下的选民提供利益,让高收入选民承担成本,以赢得大多数选票。随着收入分化,再分配量提高。

四、成本-收益分析法

成本-收益方法是一种分析提案的数理方法

  • NPV方法。社会贴现率的确定,现金流的确定
  • 时间的价值。一个公共交通项目,可以节约人们的时间。时间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税后工资率,相关模型类似闲暇-收入分析。
  • 生命的价值。假定生命是无价的,那么一个项目哪怕只救一个生命,其NPV也是无穷大。这并不是明智的决策方法,例如,把所有公路全部变成8车道,显然会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项目。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里,我们没有别的选择。现在的唯一问题是,估算生命价值的方法是否合理。 对生命估价的方法:
    • 损失的收入现值。生命价值等于一个人一生净收入的现值,法院赔偿常用这个标准。这种方法意味着,老弱病残的生命价值为零或负。这显然不合情理,故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拒绝这种方法。
    • 死亡概率折算法。轻型汽车事故死亡率高于重型汽车,同时更加省油。两个工作,其它就业条件相同,其中一个危险性大,因此工资率较高,溢价部分是对死亡概率的补偿。人们在做出种种选择,学术界基于这些数据做出生命的估价。
  • 成本-收益分析员的花招。1、连锁反应花招,把收益转移计入收益的增加。2、劳动力花招,把创造的就业岗位当作项目收益,实际上属于成本3、重复计算,把资产增加的价格和现金流重复加总。 Hicks-Kaldor 标准:公共项目决策中,不应该区分收益人群,而是计算NPV

五(一)、教育

公共物品角度

教育不是公共物品,而是私人物品。因为既有排它性,又有竞用性。

外部性角度

学派一,教育有正的外部性。
学派二,质疑学派一,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教育和文明未必相关。
学派三,高等教育提高生产力没错,但只要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反映其生产力,就不存在外部性;即使存在外部性,为何对于不同专业补贴一样,难道历史、医学、会计的外部性都一样?
学派四,质疑学派三,认为它们忽略了私人部门贷款不足的事实,这个事实是因为人们投资于自身的贷款担保很难,以至于这些贷款市场不存在,例如,有些学生虽然高等教育的收益大于成本,然而因缺钱而选择提前就业,这是个无效率的均衡,是一种市场失灵。

若干个实证分析。

政府干预排挤私人教育吗?政府支出改善教育成果吗?小班教育提高学生成绩吗?教育增加收入吗?

公共教育新方向。

私人教育绕不开一个先天缺陷,那就是它们更加强调学生的私人收益,如挣钱能力等,而忽略社会收益,如民族认同感等。在此之下,相关提案包含特许学校制度、教育券制度、学校绩效责任制度,这些提案都有极大争议。

五(二)、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市场有效性。

保险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问题最终会导致保险市场不存在,并因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一个自然的问题首先就是有没有某种方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如果私人市场能做到,政府干预就是多余的。医疗保险同样面临这两个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做权衡和取舍:

  • 经验费率法。调查客户的健康状况、历史记录等等,计算保费。评价:在没有信息不对称的理想状况下,的确实现了效率,然而却无视公平。例如,一个有遗传病的人不得不买高价保险,甚至定价过高而无法支付。

  • 团体费率法。向一个由不同健康状况的团体提供相同的保单和保费。例如,全民医疗保险。评价:反对者认为,这个方法实际上更加不公平,因为它没有奖励生活方式健康的人。

报销方式。

  1. 以实际费用为基础报销,助长道德风险
  2. 按人头报销,能降低服务成本
  3. 优先提供者组织:指定多个能报销的医疗机构,显著控制理疗成本。

雇主。雇主提供医疗保险

1、合理避税2、降低工人的流动性,这样会损害经济效率——抑制了工人向更体现其价值的公司跳槽3、团体费率法的一个实现手段。

医疗保险的其它问题:

1、另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患者缺乏信息,几乎无法评价医生水平,因此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实际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延长医学院的时间并且增加进入难度;但这些做法仅仅是管制供给,导致医生收入提高的竞争性均衡水平之上,因此导致更大的无效率。 2、医疗的外部性。正外部性:如果你接种流感疫苗,那么其他人的患病概率也会因此降低。负外部性:如果你滥用抗生素,那么其他人的境况会变糟。零外部性。

社会保障

  • 定义:基本功能是消费平滑化。人寿保险方式,年金方式。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方式:1、fully funded.存入个人账户,直到退休去除本息。2、pay-as-you-go.退休者的退休金由正在工作的人支付。
  • 影响:1、社保基金不仅在各代人之间再分配收入,而且在一代人之中的不同群体之间也再分配收入。2、鼓励人们早退休。3、影响私人储蓄
  • 调整:1、提高缴款比例2、提高退休年龄3、降低退休金(现行通胀调整公式并不科学) 几个预算线图:工作激励相当于对收入征税,工作要求,所得税抵免

收入再分配

“一般来说,统治的艺术在于尽可能多地将财富从一个阶级转给另一个阶级”——伏尔泰 功利主义观点。W=F(U1,U2,…,Un)。只要能增加W,政策就应该实行。 做以下假定后,收入分配就合理 1、人们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并且只取决于收入 2、边际效益递减 3、收入总量固定。

各学派的观点和争论:

  • 简单功利主义W=U1+U2+…+Un
  • 极大极小准则W=min(U1,U2,…Un)
  • 帕累托效率原则。有关观点包括利他主义,保险安全网,收入分配换取社会稳定等。
  • 商品平均主义。有些商品,如战时基本食品,儿童初等教育是要平均分配的。
  • 过程平均。如果产生收入的过程是公平的,就没有必要再分配。因此重点从寻找好的社会福利函数,转移到寻找好的治理社会的规则上。例如,美国流行一种看法,如果人人都有“公平的机会”,那么无论收入分配如何,其结果一定是公平的。
  • 社会存在一定流动性的情况下,无须收入分配。如果穷人意识到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那么即使穷人也不支持收入再分配政策。
  • 腐败。极端不公平并且产权不能妥善保护的情况下,富豪能够调用法院和社会关系,取得他人产权,导致人们不再投资,损害社会福利。

六、税收

概念:

1、税收的法定归宿,是负责纳税的人。税收的经济归宿,是税收引起的私人实际收入分配的变化。两者不一致部分叫做税收转嫁。statutory incidence, economic incidence, tax shifting. 2、只有人(股东、工人、地主、消费者)才能负担税收,公司不能。 3、考虑税收归宿时,不仅仅考虑供应链上的各个角色,还常常分析种族、性别、年龄的影响。 4、一个案例。假设穷人用于买酒的收入比例较大,葡萄园却是由富人拥有的。对酒征税因税收归宿而产生收入分配差别。

模型:

1、局部均衡模型-从量税。税收归宿取决于供求的弹性,与对谁征税无关。 2、局部均衡模型-从价税 3、局部均衡模型-要素税-工薪税。假定劳动供给零弹性,那么工人承担全部税负。 4、局部均衡模型-要素税-资本税。开放经济中,资本供给弹性无穷大,因此对资本家课税,税收会全部转嫁到他人身上,资本税的累进性在事实上也是虚假的。 5、局部均衡模型-利润税。对经济利润征税完全由所有者承担。然而操作很难,可能收益率高不是因为有超额利润而是因为企业冒很大的风险。 6、一般均衡模型-哈伯格模型分析框架

tKF + tLF =tF
+   + +
tKM + tLM =tm
=tK + tL =t

税收与效率

1、税收歪曲经济决策,故产生一种超额负担(excess burden),福利损失超过税收收入 2、一次性总付税(lump sum tax),不会歪曲经济决策 3、一次性总付税应用不广泛,因为表面上不公平以及操作难度 4、如果事先存在扭曲(甚至是其它市场的扭曲),那么征税反而有可能提升效率 5、一种一次性总付税的实现:对时间禀赋收税,等价于使所有商品和闲暇税率相同的征税方法 6、拉姆齐法则:为了使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税率的确定应当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同比例下降。 7、科里特-黑格法则:两种商品情况下,效率课税要求,对与闲暇互补的商品,课以较高的税率。虽然税务局不能对闲暇课税,但能够对哪些与闲暇联合消费的商品课税,从而间接降低闲暇的需求。 8、考虑5的模型,收入税会扭曲效率

税收与公平

费尔德斯坦横向公平规则:1、如果两个人不征税情况相同,那么征税后境况也应当相同。2、如果不征税A比B境况好,那么征税后也应当A比B境况好。 案例1:假定A是美食家,更喜欢美食;B是日光浴爱好者,更喜欢闲暇。如果不征税时两人效用谁水平相同,那么征收所得税后,A的效用比B差。这就不符合横向公平规则。 案例2:假定a职业的报酬一部分是无法征税的,例如舒适的办公环境等;b职业的报酬全部是货币形式。那么征税后b职业损失更多,不符合横向公平规则。然而,考虑到人们可以自由选择a,b,所以税后总报酬一定相同。横向不公平就不再存在。

  • 注意1:自由选择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假定,案例1就不满足这个假定。现实中大体满足这个假定,但壁垒几乎处处存在。
  • 注意2:案例2可以推出一个 惊人的结论 :预先存在的税制不会造成横向不公平。相反,所有横向不公平都源于税法的变化。因此,唯一的好税就是原来的税 (这就是所谓的法无万利不改?)

七、美国的财政

用前面的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各大税种进行分析,引入各派观点争论 介绍美国财政体系

<略> ## 《产业经济学》 ### 产业的划分 一、按时间划分:1、初始生产阶段2、开始于工业革命3、开始于20世纪初(三大产业) 二、需求的交叉弹性划分 三、供给的角度:一定区域内,生产同类或同一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 ### 流派 #### 一、哈佛学派 scp范式: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 “集中度---利润率”:利润率高原因是垄断性强,垄断性强导致低效率 公共政策:对其进行规制 #### 二、芝加哥学派 (批判哈佛学派) 1、高集中度、高利润是大企业高效运营的结果 2、非高效、高利润会被大量涌入 3、高效率企业不断扩大成为高集中 公共政策:反对一切形式的政府干预 #### 三、新产业组织论 1、不完全信息:人的预测能力有限,外界环境复杂不确定 2、交易成本:产权的界定、实施和监督 3、有限理性:企业不具有获取所有瞬时变化的所有市场信息 公共政策:进退无障碍理论。只要保持市场进出自由,不存在进出成本,就是有效率的,不管是完全垄断还是寡头垄断。 ### 企业 #### 企业的性质 - 比较以下两项的大小(大于、小于、等于),决定了用市场还是用企业 1. 市场交易成本 - 资产专用性 - 市场条件不确定性 2. 内部组织成本 - 协调成本 - 监督成本 #### 企业的规模 企业规模由两个因素的强弱决定:规模经济 vs 规模不经济 1. 规模经济 - 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例如,保持机器设备利用率 - 专业化分工 - 企业建立辅助设施 - 节约采购成本,更有效的采购体系&物流 - 节约管理成本 2. 规模不经济 - 管理效率低下 - 采购,运输,销售成本,例如,运输到较远地区 - 人力资源与企业家才能不足以支持 ### 市场的结构 卖方之间,推销产品的竞争 买方之间,资源占有的竞争 卖方与买方之间,经济、技术、交易关系,价格上的竞争 完全竞争:1、集中度低(大量的买方与卖方)2、产品无差异(完全替代,需求价格弹性无穷大)3、进退无障碍4、完备信息 完全垄断:1、集中度100%2、产品不可替代3、进退障碍非常高(规模经济障碍、资金障碍、技术障碍、法律障碍)4、企业决定价格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 集中度 影响因素:1、规模经济2、市场容量3、垄断动机和垄断行为4、市场变化 集中度的计量:绝对集中度:1、集中度指标: $CR_n=\dfrac{\sum \limits ^n x_i}{\sum \limits ^N x_i}$ 集中度曲线: - 绝对指标:集中度指标,集中度曲线 - 相对指标: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 - 其它指标:赫芬达尔指标(HHI),熵指数(EI)S*logS #### 差异化 差异化的影响因素: - 产品的物理差异 - 产品销售地理位置差异(购买时间、成本、便利) - 客户服务方面的差异 - 特殊销售活动(广告、宣传、包装、商标、改变偏好) - 买方的主观差异 差异化的表现: - 产品主体差异 - 品牌差异 - 功能差异 - 定价差异 - 服务差异 差异化的指标: -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 供给交叉价格弹性 #### 进退障碍 - 进入障碍 - 规模经济 - 资金 - 产品差异化④政策 - 退出障碍 - 沉没成本(专用资产) - 员工解雇成本(培训。。。) - 联合生产 - 法律政策 ### 垄断 #### 完全垄断 原因: 1. 规模经济(自然垄断等) 2. 原材料独家占有①先行优势②自然地理优势 3. 专利权 分类: 1. 行政垄断 - 种类: - 政府垄断 - 政府授权 - 作用方式: - 排除 - 支配 - 妨碍 - 表现形式 - 地区垄断 - 部门垄断 - 行政性强制行为 2. 自然垄断 - 原因:成本劣加性。规模经济是自然垄断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 特征: - 追求效率最高: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上下游 - 网络经济:网络节点边际收益大,复杂工序衔接性 - 资产专用性与沉淀性 - 普遍服务性 - 规制: - 公有制:优点是效率优先而不是利润。缺点是缺少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的动力,主要服务政治利益,而不是社会利益 - 激励 - 特许投标 - 放松规制 #### 买方垄断 零售商自身的实力,采购量,谈判力量 纵向一体化与横向兼并 消费者需求特征 限制:福利效应、水床效应 #### 寡头垄断 ##### 古诺 假设: - 同质 - 只有两家 - 产量竞争 - 边际成本固定,没有固定成本 - 市场需求线性,都了解市场需求曲线 - 企业有能力无限生产 古诺:一次竞争。 ##### 动态古诺模型(就是斯坦克尔伯模型): 假设: - A先选择产量,B观察到A的选择后,再选择自己的产量 - 同质 - 边际成本固定,没有固定成本 - 市场需求线性,都了解市场需求曲线 - 企业有能力无限生产 A先选择。先算B的反映函数,代入A ##### 伯川德模型: 假设: - 只有A,B,没有其他厂商。产量竞争,一次竞争 - 同质 - 边际成本固定,没有固定成本 - 没有任何串谋 - 企业有能力无限生产 同上,价格竞争,没有串谋。 **伯川德悖论**:只有两家企业也足以恢复竞争。 (悖论的解决生产能力约束,动态竞争,产品差异化) ##### 异质产品伯川德 $\left \{ \begin{array}{ccc} q_A=a-P_A+P_B\\ q_B=a-P_B+P_A \end{array} \right . \Rightarrow \left \{ \begin{array}{ccc} \dfrac{d \pi_A}{d q_A}=0\\ \dfrac{d \pi_B}{d q_B}=0 \end{array}\right.$ ##### 异质产品动态伯川德 $\left \{ \begin{array}{ccc} q_A=a-P_A+P_B\\ q_B=a-P_B+P_A \end{array} \right . \Rightarrow \dfrac{d \pi_B}{d q_B}=0 \Rightarrow P_A$ #### 卡特尔 稳定性取决于: - 企业自身的素质 - 经济周期 - 谈判能力 - 处罚能力 维持稳定性的条件 - 卡特尔有绝对的市场优势 - 产品需求缺乏弹性 - 卡特尔成员见信息流动良好。 ### 并购 #### 横向并购 - 动机 - 规模经济 - 增强市场支配力和竞争力 - 管理协同效应 - 管理者自身利益最大化 - 技术、资源互补 - 产品结构整合 - 税收交叉补贴 - 举债能力 - 资本成本 - 正效应 - 规模经济 - 资源配置效率 - 负效应 - 限制竞争 - 企业串谋更容易(1数量2规模) - 提高进入障碍 #### 纵向并购 - 动机 - 降低交易成本(信息不完全,合约不完备) - 提高企业控制能力(保证原材料供应,避免销售环节的威胁) - 获得范围经济 - 增强或消除市场势力 - 实行价格歧视(并购高弹性厂商) - 正效应:范围经济、交易成本 - 负效应:提高进入障碍,对其它独立企业“双重挤压” #### 混合并购 - 分类 - 产品扩张型 - 市场扩张型 - 纯组合型 - 动机 - 分散风险 - 范围经济 - 资产利用效率(非专用资产) -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分摊成本) - 季节性产品 - 弥补不确定性 - 共用无形资产(管理、信誉、销售网) - 效应 - 进入障碍,正:被并购行业,负:并购行业 - 互补品定价 - 互惠交易(价格歧视的一种)。 ### 进入 #### 进入方式 - 技术角度 - 模仿进入 - 创新进入 - 创造角度 - 全新进入 - 购并 - 内部发展(1、竞争对手反应慢2、竞争对手不需直接对抗) 产品周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 进入障碍 - 新企业比在位企业承担更多成本 - 在位企业能阻止新企业进入的各种有利条件(包括潜在的) 进入障碍包括: - 结构性进入障碍 - 规模经济障碍 - 绝对成本优势 - 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 优越的管理经验 - 先进的科研技术 - 必要资本障碍 - 产品差异障碍 - 网络效应障碍 - 直接-用户数量增加直接导致网络价值增大 - 互补品数量增多,价格降低 - 策略性进入障碍 - 影响未来的成本结构 - 降低自己未来的成本-学习效应 - 提高对手未来的成本 - 提高上游价格 - 提高下游价格 - 员工高工资 - 影响未来的需求结构 - 形成过剩生产能力 - 产品渗透 - 提高转换成本 - 签订长期合约 - 影响潜在进入者的信念 - 政策与法律障碍 #### 测度 价格扭曲度 超额利润 ### 退出 - 方式1 - 全部退出 - 逐步退出 - 横向兼并 - 方式2 - 积极退出 - 被迫退出 #### 退出障碍 - 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 - 固定成本 - 违约成本 - 员工解雇成本 - 融资成本 - 联合生产问题(范围经济受到损坏) - 信息障碍 - 感情与心理障碍 - 政策与法律障碍 #### 测度 - 生产能力过剩率 - 亏损企业数量占比 #### 进退无障碍理论 假设: - 完全自由进入,能迅速代替在位企业进入生产 - 在位企业做出回应之前便已完成进入 - 退出自由,没有沉没成本 结果: - 不存在过高的价格和利润 - 不存在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 不存在交叉补贴行为 - 不存在驱逐性定价行为 ### 定价 #### 掠夺性定价 - 实力相当的企业 - 风险大 - 前提 - 优势企业规模优势 - 优势企业成本优势 - 目的 - 驱逐现有竞争对手 - 扼制潜在竞争对手 - 对不合作企业形成威慑 - 条件 - 企业能承受短期损失(弥补方法:价格歧视、质量定价、交叉补贴) - 有能力满足全部需求 ### 阻止定价 - 条件 - 制订的价格低于潜在进入企业的成本 - 有能力满足全部需求 - 若存在多家大企业,合作才能取得效果 - 要求: - 先动优势(博弈) - 成本优势 ### 搭售 显性搭售、隐性搭售 契约式搭售、事实搭售 封闭式搭售、开放式搭售 #### 原因 - 追求杠杆效应(垄断A,影响B产品市场) - 阻止潜在企业进入 - 实行价格歧视 - 逃避价格规制 - 推销滞销商品 - 追求规模经济 - 暗中给与优惠服务 - 保证质量与维护卖方信誉 #### 结果 - 企业 - 维护信誉 - 降低销售风险 - 市场 - 纵向排斥 - 横向排斥 - 消费者 - 被迫支出 - 提高购买效率 ### 纵向限制 #### 1、市场势力说 - 双边垄断 - 双边垄断的改进:纵向一体化 - 如果纵向一体化无法实现:纵向限制 #### 2、市场失灵说 市场失灵说 - 供应商之间搭便车 - 广告 - 培训 - 潜在顾客名单 - 销售商之间搭便车 - 广告 - 培训 - 展示室 - 信誉 ### 广告 **劣质品市场**(解决):担保或保证、责任法、声誉、专家、标准或证书 广告作用:①传递事实性信息②建立声誉③提高产品差异化 广告类型:①信息型&劝说型②目标型③比较型 广告强度: $ \left. \begin{array}{ccc} q=q(a,p)\\ \pi=pq-C(q)-at \end{array} \right \} \Rightarrow \dfrac{\partial \pi}{\partial a}=0 \Rightarrow \dfrac{A}{S}=\dfrac{1}{\epsilon} \dfrac{a}{q} \dfrac{\partial q}{\partial a}$ ### 创新 #### 分类1 - 发明:新思想的产生 - 创新:新思想的应用 - 模仿:对创新的复制 #### 分类2 - 产品创新(实质也是工艺创新) - 工艺创新(降低成本的创新) - 剧烈创新:创新后即使垄断价格也比以前低 - 非剧烈创新 #### 专利 - 宗旨:保护创新、促进发明创造 - 目的 - 促进研发投资 - 促进技术与秘密公开 - 创造产权 - 两面性:刺激创造、垄断定价 #### “熊彼特-阿罗争论” 熊彼特: 1. 内容 - 大企业更迫切创新 - 大企业更有创新能力 2. 大企业优势 - 风险承担能力 - 成本承担能力 - 规模经济 阿罗: 1. 内容 - 完全竞争市场最有效率(创新也不例外) - 垄断企业已有很高利润 - 垄断企业竞争威胁小 - 竞争企业的创新带来的低成本全归企业,垄断不是(曲线图) 2. 中小企业优势 - 灵活 - 创新意识强 - 沟通交流顺畅 ### 研发 研发的市场失灵: - 不确定性与风险 - 信息 - 复杂性与资本密集性 - 研发收益的可占有性 政府: - 提供研发激励 - 直接资金 - 创造与维护法律环境 - 组建政府研发机构 ### 市场营销 逆向营销:长期不明朗、以战术决定战略 组织市场: 1. 产业市场:派生需求、多人决策、过程复杂、提供服务 2. 中间商市场:人少规模大、被动、缺乏弹性 3. 政府市场:专业人员购买、互惠 要避免摧毁竞争者:①避免面对更强大的对手②分担开发市场、技术的成本③政府、职工谈判能力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