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前言

作者与一位新几内亚政治家聊天。
提出问题:

  • 为什么白人制造那么多货物,而黑人却几乎没有自己的货物呢。
  • 为什么财富和权力分配是现在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征服欧洲人呢?

公元1500年,殖民扩张刚兴起

  • 欧洲、亚洲、北美洲许多地区形成金属装备起来的国家或帝国的基地
  • 阿兹特克统治者石器帝国
  • 其它地区(澳大利亚、太平洋许多岛屿、美洲许多地区、撒哈拉以南小部分地区)是农业部落,甚至石器狩猎采集部落。

这是现代不平等的直接原因。那么公元1500年的这个模样,原因又是什么呢?

  • 公元前11000年冰期结束时,各大陆上的族群还都差不多。都是狩猎采集为主。
  • 公元前11000年到公元1500年,发展速度不一样。

澄清一下我们探求答案时的一些质疑:

  1. 如果我们成功说明了其中机理,是不是为这种统治辩护呢?不是,这就像心理学家努力了解杀人犯的心理一样。
  2. 是否涉及欧洲中心史观?本书更多讨论的是其它民族,而不是欧洲人
  3. “文明”这种字眼,是否传达了虚假的印象,即文明是好的,部落人是悲惨的?

错误的解释:人种解释

很多人下意识认为印第安人介于人和猿之间(虽然大家都在公开批判种族主义)。但实际上,现代“石器时代”的部落通常比工业化的民族更聪明一些。而且只要给他们机会,土著一样能掌握工业技能。
虽然有些心理学家试图证明黑人智力天生低于白人,但这种证明是有问题的

  1. 生长环境不同,很难把这个因素去掉。
  2. 认知能力测验往往测量的是文化学习。
  3. 从实际接触来看,新几内亚人进城时呆头呆脑,但我去丛林时也一样(简单的沿丛林小路行走都不能胜任)。所以这种呆头呆脑的印象,仅仅取决于从小是否训练过。
  4. 进化史上,西方人的存活取决于是否逃过传染病。而新几内亚人口稀疏,不容易有传染病,反而取决于谋杀、部落战争、意外、食物获取。

既然新几内亚人更为聪明,那么,为什么最后在技术上那样原始呢?

错误的解释:气候

认为寒冷多变的气候刺激创造力,炎热潮湿的气候抑制创造力。或者,热带人们只需要简陋的住房不穿衣服就能生存,而高纬度不行。或者,高纬度漫长的冬季让人们有大量时间可以发明创造。

事实是,1000年前,北欧还是落后地区,文字、艺术、天文学反而出现在热带附近。

错误的解释:低地河谷

这种地方的俄农业依赖于大规模灌溉,这需要权力集中的政府机构。
证据是,已知最早的帝国和书写系统出现在两河流域、尼罗河、印度河、黄河长江、玛雅人低地等。
但是,考古证明,复杂的灌溉系统是在权力集中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的。也就是说,先是某种原因出现了集权,然后才有大规模灌溉。

第 一 章 走上起跑线

(公元前11000年之前各个大陆发生了些什么)

化石表名,人类在400万年前基本能直立。200万年前身体开始长高。1.7百万年前身材与现代接近,但脑容量是现代人的一半。

50万年前,非洲和欧洲头骨与现代人已经近似,归入智人一类,脑容量仍然比现代人小得多。澳大利也仍然没人(因为需要从东南亚坐船),美洲也没人(因为西伯利亚还没人)

尼安德特人

5万年前,人类“大跃进”(出土很多工具、艺术作品)
至于原因,作者在《第三种猩猩》中认为是喉的完善。也有人认为是脑容量不变的情况下,脑组织变化,发展出了现代语言。
人类向世界扩张,伴随大型动物的大规模灭绝。(因为它们都没见过人类,相反,非洲的大型动物反而保留下来)
尼安德特人已经适应寒冷,但并没有向北更深入,因为尼安德特人显然没有针。智人在掌握针线技术后,在两万年前进入西伯利亚(并导致欧亚长毛象和长毛犀灭绝)
(大约公元前11000年,但不十分确定)人类最后踏入美洲(并迅速向南推进,占领整个北美洲和南美洲。扩张速度看起来惊人,但仔细算一下指数增长的人口,倒也正常。况且大型生物也不知道怎么对付人类)

一个被送回到公元前11000年的观察者,绝无可能预测到哪个大陆发展更快。因为任何一个大陆都有充分的理由更快。

第 二 章 历史的自然实验

(地理因素是怎样塑造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社会的)

毛利人vs莫里奥里人
毛利人和莫里奥里人在1000年前才分开。但毛利人压倒性地征服了莫里奥里人(1835年)

莫里奥里人的地盘上不能生长作物,所以只能回到狩猎采集时代,所以不能生产多于的农作物重新分配和贮藏。因此不能供养手艺人、军队、官僚。进一步只能学会和平相处,放弃武力。
毛利人的地盘,适合农业,人口密集,长期战争。农业社会还能养活上层建筑。

第 三 章 卡哈马卡的冲突

(为什么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没有俘虏西班牙国王 查理一世)

前面写了,美洲的移民最早是公元前11000年左右。公元986年到1500年左右,古挪威人与新大陆人有过接触,但没有太大的影响。真正重大影响是从公元1942年哥伦布开始的。

1532年,皮萨罗率领168名西班牙士兵,俘虏了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
(这件事倒是让西班牙人、神圣罗马帝国和基督徒很自豪,因为100多人跨越大量海洋,征服几百万人的大帝国)
(作者这里大篇幅引用了相关人员关于这个过程的描述)
皮萨罗只有62名骑兵和106名步兵,但阿塔瓦尔帕有8万人的军队。

  • 皮萨罗的军事优势是西班牙人的钢刀、枪炮、钢制盔甲、马匹。这都是印加人从未见过的。
  • 马匹上的响器和枪炮声让印加军队一片恐慌
  • 最后,西班牙人未损失一兵一卒
  • 之后,这种几十人打败几千人的战役又重复发生很多次
  • 原因不能归结于印加人未见过马匹和枪炮,也不能归结于金佳人误把西班牙人当成传说中的神灵。
  • 当时的火绳枪难以装填和发射,产生的是巨大的心理作用。真生杀敌的是西班牙人的钢刀、长矛和匕首。起重要作用的还有铁甲、锁子甲、钢盔,能有效抵挡印第安人的棍棒。
  • 骑兵轻松超越印第安哨兵,使他们后方还没得到警报,就被攻击。

然后是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印第安帝国内战被皮萨罗利用。

为什么阿塔瓦尔帕会进入皮萨罗这么明显的圈套?因为印第安人的情报不足,对西班牙人的兵力和意图几乎不了解。
他们看到西班牙人军容不整,估计不是战斗人员,觉得只要200印第安人就能俘虏这批西班牙人。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反复犯这种致命错误的。
相比之下,皮萨罗碰巧也是个文盲,但他属于一个有文化的传统,他们在书本上听说过同时代的文明国度,以及欧洲千年历史。

总结来说,皮萨罗成功的因素:

  • 枪炮、钢铁和马匹等军事技术
  • 传染病
  • 欧洲航海技术
  • 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还是要问一句,为什么这些因素在欧洲?而不是印第安人发明枪炮,骑着令人生畏的动物,携带着传染病,侵略欧洲?

第 四 章 农民的力量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根源是粮食生产。

更多地卡路里意味着更多的人。自然界很多卡路里是不能提供高效卡路里的,有些不能消化(例如树皮),有些有毒(例如有毒蘑菇),有些能量密度低(例如水母),有些吃起来麻烦(例如干果),有的采集危险(例如犀牛)。
比起来,粮食提供卡路里的效率显得极高

牲畜在4个方面养活更多的人:提供肉、奶脂、肥料、拉犁。

结果是产生官僚体系和宗教

马匹就是古代的坦克。

第 五 章 历史上的穷与富

(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

是什么让粮食生产有差异呢?

  • 有些地区不可能出现粮食生产(至今也不可能)
  • 有些地区十分适合粮食生产,但一直没有出现,现代却成为富足的农牧中心(加利福尼亚、阿根廷等)

这里作者描述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实际上不如狩猎采集者,相比之下,农民身材短小,恶性疾病多,寿命也短。(相关描述在《人类简史》中看过,不重复写了)

问题是,为什么粮食生产竟然能够发展起来?为什么在某些地方而不是其他地方发展起来的?

粮食生产和狩猎采集,并不是严格分开的,而是渐进的。有些狩猎采集部落也做着类似粮食生产的工作,农民也会打猎。(原书细节很多)

第 六 章 种田还是不种田

(粮食生产传播的原因)

第 七 章 怎样识别杏仁

(古代作物的无意识的发展)

这两章放一起写笔记

第一个机理
野生杏仁有毒,是为了保护种子,自然界偶尔无毒的杏仁,会很快被吃光而绝种。野生麦秆会自然脱落,自然界中不会脱落的麦基本上会绝种。(还有很多例子)
但农民180度改变了自然选择的方向

第二个机理
自然界中,对于一年生植物,种子不会立即发芽。因为否则的话,某年的自然灾害会让这种植物绝种。种子的最佳策略是随机等待若干年。
但农民同样打破这种机理。虽然他们对这个机理没有任何认识,仅仅是有选择的收获更大的浆果。

第三个机理
对于雌雄受精的植物,偶然的好的突变很有可能糊里糊涂地失去。因此人工选择也会选出生殖过程更符合“好”的品种。(例如,自花受精、无籽香蕉)

新月沃地有一个有利条件:地中海气候,夏季漫长、炎热、干燥。植物必须熬过漫长旱季,并在雨季迅速生长。
新月沃地的谷类和豆类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从而变得对人类有用。
同时,由于只有一年生命,这些植物会用很大力气去生产种子,而不是不可使用的茎。
还有一个有利因素,这些植物成批出现。使得只要花费1卡能量,就可以采集50卡能量。
还要一个有利因素。新月沃地的雌雄同株自花传粉的植物比例很多。

第 八 章 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

(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族群未能驯化植物)

第 九 章 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为什么大多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没有得到驯化)

(仿照《安娜·卡列琳娜》)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成功驯化的动物几乎清一色出现在欧亚大陆。

小型生物,例如鸡鸭鹅、火鸡、狗、豚鼠等,甚至昆虫,如蜜蜂和中国的蚕。

下面讨论大型生物。只有14种被古人驯化。其中9种是区域性的,5种是全球的(牛、绵羊、山羊、猪、马)
(象这种不包括在内,因为它们是被驯服的,而不是被驯化的。驯化指的是人类控制其交配,做出人工选择)

然后作者长篇幅列举了一些候选生物,并提出问题 为何一些生物未被驯化呢?驯化失败的原因:

  1. 日常食物。卡路里转化效率很低,如果对食物挑剔,那么这种动物就不太值得驯化。因此食肉动物很少得到驯化,因为效率更低。狗是例外,但狗是杂食性动物,并且狗是狩猎工具而不是主要食物来源。
  2. 生长速度。这就排除了大猩猩和大象。没有牧场主会等待15年来让牧群长到成年。
  3. 圈养中繁殖问题。猎豹和羊驼都被排除了。虽然人类花了很多钱去试。
  4. 凶猛的性情。灰熊是昂贵的美食,主要吃素,生长速度也较快。虽然有很多尝试,但圈养成年熊就是自杀行为。非洲野牛和河马也是。斑马也很暴躁。(人类尝试过)
  5. 容易受到惊吓。圈养的瞪羚容易被吓死。
  6. 群居结构。群居结构容易管理,也容易服从牧场主。独居动物就很难集中起来放牧。例如猫。

第 十 章 辽阔的天空与偏斜的轴线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不同)

看一下地图,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是竖着的,亚欧大陆是横着的。这种不同影响了作物和牲口的传播。甚至影响文字、车轮、其它发明的传播。

南北传播速度极慢。东西传播速度很快。

新月沃地率先驯化,阻止了其它地方驯化的必要性。又因为地形是横着的,所以传播很快。

这也解释了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些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一直没有大规模作物,直到近现代才有

第三部分 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

第十一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

(病菌的演化)

人类近代史上的致命传染病,都是从动物疾病演化而来的。

二战前,死于战争引起疾病的人,比死于战争创伤的人多。

死于欧洲人带来传染病的印第安人相当多,但为什么印第安人的疾病没能通过西班牙入侵者传回欧洲,并杀死95%的欧洲人口?

病菌杀死宿主也就等同于杀死自己,这很让人费解。
在病菌的角度看。病菌导致的症状,也是帮助病菌传播的手段。例如腹泻、咳嗽。因此导致宿主死亡,也是传播的成本了。

农业时代开始,流行病也开始。这是因为人口密度足够高了。
城市人口密度更高。20世纪初,欧洲城市人口才稳定,在这之前,都是农村的健康农民不断移居到城市,来补充大批传染病死掉的人。

印第安人是部落型,所以没有大规模传染病肆虐的经历。

第十二章 蓝图和借用字母

(文字的演变)

为什么文字出现在某些民族,而不是另一些民族?

语言是思想传播还是蓝图复制呢?
或许,仅仅看到别人可以使用文字,便能发明文字。(例子:1820年,印第安人塞阔雅注意到白人的文字,就发明了自己的文字)

早期文字不完整、不明确、复杂难懂。这或许是有意为之,国王希望专职的抄写员用文字来记录税收,但不希望平民写诗和图谋不轨。古文字主要功能室“方便对别人奴役”

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

(技术的演进)

为什么不同大陆上,技术发展速度不一样?

需要时发明之母。

很多发明是被好奇心驱使或喜欢动手的人搞出来的,一旦发明后,发明者为它寻找应用的地方。往往在被使用很久后,人们才会感到“需要”它。因此,发明是需要之母,而不是相反。
例子

  • 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他列出的用途是,保存遗言,录下书给盲人听,时钟报时等,音乐复制并不优先。
  • 机动车一开始是玩物,一战时卡车制造商发展壮大,才说服公众相信,自己需要一辆轿车。
  • 蒸汽机一开始是为了从煤矿抽水,而不是纺织

四个因素影响对发明的接受程度

  1. 经济利益。古墨西哥发明了轮子,但没找到合适的牲口,所以也就当做玩具。
  2. 社会价值和声望。名牌牛仔裤的价格很贵。日本保留汉字降低效率,但汉字体系的社会声望太大。
  3. 符合既得利益。键盘的排序是为了降低效率。20世纪20年代,英国还保留煤气作为街道照明。
  4. 新技术优点容易看到。

5个因素涉及社会的经济和组织:

  1. 古典时期可以得到廉价的奴隶劳动,这妨碍了当时的发明创造,而现在的高工资或劳动力短缺,对寻求技术解决办法起了刺激作用。例如,移民政策的改变,可能会切断加利福尼亚农场的廉价的墨西哥季节工的来源,但这种可能性鼓励了在加利福尼亚去开发可以用机器收获的番茄品种。
  2. 在现代的西方,保护发明者的所有权的专利权和其他财产法奖励发明。
  3. 现代工业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培训的机会,这一点中世纪的伊斯兰教国家做到了,而现代的扎伊尔则没有做到。
  4. 和古罗马的经济不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使投资技术开发有可能得到回报。
  5. 美国社会强烈的个人主义允许有成就的发明者为自己赚钱,而新几内亚牢固的家族关系则确保了一个人一旦开始赚钱就要同十几个指望搬来同吃同住的亲戚一起分享。

另外4个意识形态方面的解释:

  1. 为创新努力必不可少的冒险行为,在某些社会里比在另一些社会里普遍。
  2. 科学观点是文艺复兴后欧洲社会的独有特色,对于欧洲社会现代技术的卓越地位来说,这种特色确是功不可没。
  3. 对各种观点和异端观点的宽容促进了创新,而浓厚的传统观点(如中国强调中国古代的经典)则扼杀了创新。
  4. 宗教在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上差异很大: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某些教派据说与技术创新特别能够相容,而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婆罗门教的某些教派可能与技术创新特别不能相容。

第十四章 从平等主义到盗贼统治

(政府和宗教的演变)

粮食增长导致社会复杂化,社会复杂化又导致粮食增长。(促进集约化农业,如大型灌溉)

第十六章 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

(东亚的历史)

人口最多的6个国家中,美国、俄国、印度、印尼、巴西都是不久前由政治创造的,都是多民族融汇的—-中国除外。

中国人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这个问题似乎荒唐可笑,中国人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是中国人了。

  •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就已经在政治上统一了,那时起的绝大多数时候,都保持统一的局面。
  • 中国始终只有一个书写体系(相比现代欧洲有几十种)
  • 中国12亿人,8亿说官话。另外3亿语言与官话都是近亲。

中国大多文化因素是从北向南传播的。

《欧洲文明十五讲》阅读中

欧洲文明的源头是“两希文明”,就是希伯来和希腊。然后呢,就是罗马,再加上基督教文明,这就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雅典的制度变革

  • 公元前600年。德拉孔立法。使公共事务不能几个人说了算,否则极刑。
  • 梭伦改革。
  • 伯利克里改革。

英法百年战争。圣女贞德,法国胜利。
英国内战。

古罗马留下的精神财富(虽然哲学很弱)

  • 法律精神,
  • 行政管理经验;

文艺复兴人物

  • 但丁。不自觉的人文主义者。
  • 彼特拉克。第一个人文主义者
  • 薄伽丘。《十日谈》揭露神职人员的丑恶。
  •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政治是脱离道德的,不择手段。

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重要事情,主要有这么几件:

  • 科学思维的产生。从哥白尼“天文革命”开始,人们不再根据神的意旨或者说教会的意旨来看世界,看宇宙,看人,而是有了自己客观的观察。
  • 地理大发现,
  • 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这几件事情综合在一起,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宽;人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历史上的经济政策

管仲

商鞅的经济政策

井田制:划分九个格子,周围8块田地产出归8户农奴,中间部分产出归贵族。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结果:

  1. 调动农民积极性。多劳多得。
  2. 可以拥有土地。相当于鼓励开荒
  3. 土地转移到高效率所有者身上。

坏处:贫富分化

好处

  1. 以前的阶层是贵族、国人、农奴,现在农奴也变成国人了,兵源大大增加
  2. 土地可以买卖,贵族阶级实际上消失了

禁止弃农经商

汉高祖刘邦

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围困,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汉文景之治

  • 刚刚战争,贫富分化不剧烈
  • 刚刚战争,人口较少,资源较多
  • 文景黄老之术,不耗民力

汉武帝

  • 推恩令,削弱豪强
    1. 让诸侯越来越小
    2. 激化长子与次子们的矛盾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意识。不同于秦朝的焚书坑儒,而是因势利导。
  • 扩大对外战争。尤其是一劳永逸解决匈奴问题。大大增加了领土。
  • 收回盐铁经营权
  • 削弱地方权力
  • 削弱相权

汉武帝后期

  • 民生凋敝、盗贼四起
  • 大兴土木,耗费民力
  • 太子案

黄老之术→汉武帝经济学 司马迁对商人的态度: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 儒、墨、道、法:墨太苦、法太臭、道太难。唯独儒家与下层宗教观念、孝悌相符,而且前提是有利于帝国组织的巩固。

王莽改革

  1. 国营盐铁酒
  2. 国家放款
  3. 国家库存平价贸易
  4. 荒弃土地收税
  5. 无业游民收税
  6. 所得税

(另一本书上写的王莽改革)

  1. 试图搞计划经济(当然,底层老百姓不支持,也就无法禁止买卖)
  2. 按照《周礼》多次更改货币、地名、外国名字。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令,汉化政策

后周周世宗改革

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新修水利、整顿军队

北宋王安石改革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最终失败

明朝张居正改革

整顿吏制,加强中央集权

治理黄河

一条鞭法

军事改革

最终失败

清朝的经济政策

  • 废除贱籍(废除出身歧视和户口歧视,贱民不需要世世代代当贱民)
  • 清丈土地(给全国土地(房地产)统一清查,如实记录并以此收税。谁敢偷漏欺瞒,逐一发送八旗骑兵到家砍九族头,富人再笼络收买官员也笼络不到汉语都说不利索的八旗兵身上)
  • 摊丁入亩:资产税,按土地多少收税而非按劳动力数目(年收入)收税
    •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就相当于摊丁入亩。
  •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官绅都要缴税(结合摊丁入亩,还不是按工资收税是按财产收税呢~),没有豁免特权。
    • 从此人口都不再隐匿在大户门下,防止形成百年世家大族。王安石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也是这么个思路;贾似道也这么干的,直接被记录成奸臣。
  • 火耗归公。这个打个比方指的是,一吨粮收上来运到京城的过程中会缩水,可能就剩0.8吨了。以前是要求“今年的税是运到京城1吨粮”,这样地方得收1.25吨,多的这些叫火耗。地方官员为了中饱私囊,往往会多收,比如1.5吨(因为火耗无法定量),多收点0.25吨就是自己的了。火耗归功是说,改成“你在你本地收1吨粮,运到京城是多少就是多少,中途损耗算中央政府损失”,避免官员合法盘剥农民(后来明中期部分税改成收银子之后火耗就成了收来的碎银子铸造成官银过程的损耗,和粮食缩水道理一样)
  • 永不加赋。几乎免掉了人头税。
  • 清朝不再需要服劳役,兵役主要都是八旗承担,绿营是募兵,给钱的

这一套操作下来,财税收入得到大大整顿,贫富分化也得到一定扼制。清朝凭借这一套稳定了财政收入,加上外国关税,年入能到两千万两白银(明朝岁入一千万都是多的了)

近代改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农业政策

  • 春秋:十一税
  • 秦: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耕战制度、禁止弃农经商
  • 西汉:休养生息,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民减轻提田租
  • 东汉:休养生息,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期苛捐杂税
  • 三国
  • 南北朝:均田制,按照性别、年龄分配土地
  • 唐朝:均田制,租庸调制
  • 北宋:租佃制
  • 明: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中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 清:摊丁入亩,使地主赋税加重,缓和了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政治

  • 西周:分封制
  • 秦:帝制
  • 西汉:解决王国分权割据问题。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找到集权的理论基础
  • 魏晋:士族制度、九品中正制
  • 隋唐: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科举制;武则天打压士族、扶植庶族,士族制度灭亡
  • 宋:防止藩镇割据,集中政治、军事、财政权到朝廷
  • 元朝:行省制度
  •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锦衣卫、东西厂;八股
  • 清朝:军机处;文字狱

中国的人才政策

  • 商周:世袭制
  • 战国、秦:军功、俸禄制
  • 汉:“察举制” 先由地方官寻找品学兼优的人才,把他们推荐给朝廷,朝廷再安排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就可以当官了。
  •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去把知名人士分成九个等级,按照这个等级来安排官员升降。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都是靠官员推荐人才。和 世袭制 相比,这种制度意识到官员应当从民间广泛选拔。但它们的缺点是选拔的过程漏洞太大。靠“个人推荐”来选拔官员,很容易造成亲友之间互相推荐,最终就形成了由大家族垄断权力的门阀社会。比如两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九品中正制”看着好像是在品评人们的品德学问,其实品评的是家族背景,有背景的就是上品,没背景的就是下品,非常不公平。这两个制度最终还是退化成了权力世袭制,制造了门阀社会。
  • 隋唐到明清:科举制度 是打击权力世袭制的又一次努力,而且非常成功。
    • 科举制有两个关键的地方:第一,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考试。第二,只以考试结果论成绩,权贵推荐不是说没用,但已经不起主要作用了。
    • 科举制的好处非常明显:它杜绝了权贵互相推荐,人们是靠考试成绩而不是血缘进入官场。魏晋南北朝的那种多少代人都当大官的门阀大家族也就渐渐消失了,门阀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就没有了。
    • 科举制度的另一大好处是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贵族和门阀社会的社会流动性就很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么,穷人永远也出不了头。这造成了社会的不公正,造成了底层百姓对上层的仇视,造成了真正的人才不能为国家所用,反倒成了国家的敌人。在科举制下,没有背景的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念书考试进入社会上层。反过来,原本的豪门子弟如果不好好念书,也会很快没落,沦为平民。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每个百姓都有出头之日,每个权贵都不能得意忘形,国家最大程度地吸收人才。
    • 因为科举制的实行,中国百姓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传统:重视知识、重视读书、尊重知识分子。祖训、家规都强调子弟要好好念书。过去很多宗族会僻出一些公田,用来供养宗族内没有钱的孩子去念书。直到今天,在我国的贫困地区,一个家族竭尽全力供一个孩子读书的情况仍旧屡见不鲜。
    • 那些家族这么做,出发点是很功利的:只要子弟考个好成绩,当上了大官,家族就能兴旺,每个成员都能获利。但是在客观上,这观念让中国变成了一个遍地礼仪诗书的国度,把知识的光明带到每一处乡间。
    • 明末清初的时候,欧洲的知识界第一次比较详细地了解中国,像伏尔泰那样的大知识分子一看到中国的文化制度,当时就崇拜得五体投地——一个处处尊重知识的国度,这就是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家统治国家”的理想国啊,比靠宗教和贵族统治的欧洲要高了不止一个等级。中国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当时的欧洲难以企及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早点实行科举制呢?技术原因导致之前的读书成本问题。

政体科普

  • 三权分立: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 亚里士多德,政体三要素:议事权、行政权、审判权
  • 洛克《政府论》:立法权—-议会。行政权、对外权—-国王

美国总统制:

总统、国会、最高法院

graph LR
A[总统]--否决国会法案-->B[国会]
B--2/3通过法案总统不能否决&弹劾总统-->A

B--批准人选-->C[最高法院]
C--宣布违宪-->B

C--任命-->A
A--宣布违宪-->C

英国内阁制

上议院

  • 贵族院
    • 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教会
  • 司法机关
    • 议长由大法官兼任,又是法律大臣

下议院

  • 平民院、众议院
    • 选举产生
  • 立法权、财政权、行政监督权

提出议案→议会辩论→经三读通过→上议院→英王

孙中山五权宪法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

平等和自由是天敌。少数人的自由和多数人的平等是矛盾的。

小故事

宣武门之变的后续影响。

李世民杀掉长子,自己做皇帝,带来篡位的风气。
李世民的太子、四子模仿下,也使用暗杀手段。所以把皇位传给了最老实的李治。
李治的软弱结果是武则天当政的关键。

武则天当皇帝需要做的事

  1. 争取人才:建立科举制,以提拔同样没有后台的人才。借此对抗李渊体系的关陇集团的人才体系。
  2. 找到一个能放到明面上的思想。儒教不行,因为武则天是女人,又要篡位。道教不行,李氏已经占了这个IP。最终的选择是佛教。
  3. 强化内里的法家思想。使用酷吏。
  4. 采用告密制度。告密制度的结果是全社会都经不起考验,整个社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都被破坏掉,变成一个《大逃杀》游戏。

李隆基把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府兵制是指定一批人为军户,不用纳税。不用政府养,但战斗力差。
府兵制终结的原因:

  1. 用兵太多
  2. 土地集中,导致兵户分配不到太多土地。

结果:很多府兵变成土匪。

解决:改为募兵制度。提高了战斗力,但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衰落

  • 节度使(军阀)战乱
  • 吐蕃连续入侵
  • 宦官专政(宦官原本是为了制约节度使)

宋朝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总结前朝教训

  • 唐朝地方军权太大
  • 唐朝宦官专政(有替皇帝批改文件和传递文件的权力,有禁军的兵权)
  • 五代十国军人政变。

三个教训总结为一条:军权过于集中,解决方案:

  • 保证禁军的数量、质量
  • 将领轮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 缩小宰相的权力,划分为三个部门
  • 重文轻武
  • 不允许宦官学习文化
  • 限制皇帝的权力

明末

  • 党派斗争,使得政治正确压倒一切。求和、防守都被认为是政治不正确。
  • 小冰期
  • 实物税赋质量不一,经办人有很大的腐败空间。张居正“一条鞭法”,把实物税和徭役合并为银两。问题是,东北战乱,向东北拨军费是银两,东北屯田减少,商人也不愿意运粮过去。导致东北银多粮少,内地税收负担也很重。
  • 全球白银危机。明朝时,美洲发现银矿,明末银矿产量开始下降,欧洲恰好出现经济危机,对华贸易骤减。日本闭关锁国,这个白银来源也断了。

清军入关

一个很聪明的招:为崇祯帝复仇

辫子问题

凡是在特别强调团结的集体里,都会有羞辱新人的现象。
羞辱新人的意义就在于,每一个人在加入集体之前,他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这种状态下的人是不能真正服从集体的。羞辱新人,是为了先摧毁他的自尊,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尊严、人格一文不值。等到这个人的自我认同全都崩溃了,再让他经历和队友同吃同住、同享受同患难的集体生活。让他重新建立完全依赖于集体的人格,变成一个集体观念极强,能完全服从集体的人。

实行剃发令,第一是把那些拒绝迎合政府的顽固知识分子挑出来,把他们肉体消灭。第二是要让那些嘴上说投降心里面却瞧不起满清的知识分子遭受一次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羞辱
这剃发,就相当于是知识分子降清的投名状。

皇权问题

宋、明、清的皇权依次增强。
但是大权独揽是有风险的,如果皇帝昏庸,或者懒得管理操作,会出现大臣专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

清朝解决方式:

  1. 实行严酷的皇家教育制度。
  2. 择优继承。
    为了防止继承问题的强烈冲突,有设计了“秘密立储制度”
    • 太子本人不知道被选中了,所以不会骄傲自大,不会谋杀现任皇帝。群臣也没有动力过早攀附
    • 老皇帝可以随时撤换接班人,不会引起大的震荡
    • 所有可能的继承人都老老实实的
    • 缺点是,胜出者大多拘谨、保守。恰逢世界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