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读
《失控》成书于1994年,书本对现在的洞察令人赞叹
蜜蜂和蚂蚁都是“超级有机体”
整个蜂群是可以看出一个动物,虽然蜜蜂是冷血的,但蜂巢确实“温血”的。
飞起的蜂群,就像灵魂。
蜜蜂对于采蜜点投入的决策,是真正的民主制度、彻底地分布式管理。
“蜂群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它的神奇还在于,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个虫子的机体过渡到集群机体,只需要增加虫子的数量,使大量的虫子聚集在一起,使它们能够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阶段,当复杂度达到某一程度时,“集群”就会从“虫子”中涌现出来。虫子的固有属性就蕴涵了集群,蕴涵了这种神奇。我们在蜂箱中发现的一切,都潜藏在蜜蜂的个体之中。不过,你尽管可以用回旋加速器和X光机来探查一只蜜蜂,但是永远也不能从中找出蜂巢的特性。
这里有一个关于活系统的普遍规律:低层级的存在无法推断出高层级的复杂性。
以下是分布式系统的四个突出特点,活系统的特质正是由此而来:
群系统的优点
群系统的缺点
对于必须绝对控制的工作,仍然采用可靠的老式钟控系统。
在需要终极适应性的地方,你所需要的是失控的群件。
在探索外星时,发射一个巨大的探索车很贵,但可以发射很多小型的、自带逻辑的、未必聪明的探索车,反而可以完成令人惊讶的任务。
这种新的工程思路称为:快速、廉价、失控。
这一个章节很有冲击力,作者认为大脑的功能是分布式的,是由很多更简单的模块组成的复杂系统,而这一点成为现在的共识。进而从哲学上描述为“无我”(有点类似佛教概念)
丹尼特正在慢慢地说服很多心理学家,让他们相信,意识是从一个由许许多多微渺而无意识的神经环路构成的分布式网络中涌现出来的。丹尼特告诉我:“旧的模式认为,大脑中存在一处中心位置,一座隐秘圣殿,一个剧场,意识都从那里产生。也就是说,一切信息都必须提交给一个特使,以使大脑能够察觉这些信息。你每次做出的有意识决定,都要在大脑峰会上得到最终确认。本能反射例外,它们是穿山而过的隧道,因而得以不参加意识峰会。
按照这种逻辑(这在脑科学领域绝对正统),丹尼特说:“一个人开口讲话时,大脑里就生成了一个语言输出盒。由某些讲话工匠编撰排版好要说的话,再放进盒子里。讲话工匠服从一个叫‘概念生成者’的子系统的指示,得到一些先于语言构成的信息。当然,概念生成者也得从某个来源获取信息,于是,类似的控制过程便无限地回溯下去。这个过程听着就让人泄气。
丹尼特说,实际的情况更像是“有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意义正是通过其分布式交互而涌现出来的”。一大堆分散的模块生成常常自相矛盾的原材料——这儿有一个可用的词,那儿有一个不确定的词。“语言就是从这样一堆杂乱无章、不完全协调,甚至是互相竞争的词中冒出来的。”
我们常用文学的手法来修辞讲话,把它看成意识的畅流,就如同我们头脑里正在播放新闻广播。丹尼特说:“并没有什么意识之流。意识的苗头往往是多发并存的,或者说,有许多不同的意识流,没有哪一条是被单独选出来的。”心理学家先驱威廉·詹姆斯在1874年写道,“……思维在任何阶段都像是一个舞台,上演着各种并发的可能性。意识在这些可能性互相比对的过程中起起落落,选此即抑彼……”
彼此各异的思智们吵闹着,共同形成了我们所认为的“统一的智慧”。马文·明斯基把这称为“心智社会”。他将其简单形容为“你可以通过许多微小的反应建立知觉意识,每种反应自己却都是无知无觉的”。想象一下,有很多独立的专业机构关心各自的重要目标(或本能),诸如觅食、饮水、寻找庇护所、繁殖或自卫,这些机构共同组成了基本的大脑。拆开来看,每个机构都只有低能儿的水平,但通过错综复杂的层累控制,以许多不同的搭配组合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创造高难度的思维活动。明斯基着重强调,“没有心智社会就没有智能。智慧从愚笨中来。”
人无“我”,蜂窝无“我”,野兽无“我”,公司无“我”,家国无“我”,任何活物都没有“我”。一个活系统的“我”是一个幽灵,是不知晦朔的朝菌。它就如同亿万个水分子汇成的瞬间的漩涡,指尖轻轻一碰,便即销饵无形。 然而须臾之际,那些分布在低层的乌合之众又搅起了漩涡。这个漩涡是新象,抑或是旧影?你有过濒死体验吗?是感觉再世为人,还是只感觉成熟了一点?如果本书的章节打乱次序,还会是原来这本书吗?想想吧,想到白头愁未解,你就明白什么是分布式系统了。
分布式系统中,每个单元并不是平等的,而是有层级的。
相关的定律可以简明地表述为:必须从简单的局部控制中衍生出分布式控制;必须从已有且运作良好的简单系统上衍生出复杂系统。
对于恢复草原来说,野火是一个必要因素。
放入生物的次序,也会影响大局。
极其复杂的机器(这里偏向解释为科技)也一样。复杂的机器必定是逐步地、间接地完善的,别指望一次华丽的组装就完成整个系统。“时机成熟,才把硬件投入市场”有合理性。
生物之间有很复杂的共同进化关系。地球上的生命网络,如同所有分布式一样存在。
作者介绍了囚徒困境等一些博弈场景,还介绍了这些博弈场景在大规模重复博弈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模拟结果。
“一报还一报”是较好的策略。
在非零和游戏中,最佳策略是公布你的策略,而不是遮遮掩掩。
均衡态不仅意味着死亡,它本身就是死亡状态。例如,如果作物收成每年变化很大,那没什么问题,这种差异实际上增加了其丰富性。
大自然不是红杉林、北美鳄,它们全部都是过客,既不是老住户,也不会永居于此。大自然就是受限的流变,是变化本身。
如果生态环境是一致、稳定的,那么多样性将大大降低。但生物本身会发生分化,以破坏这种稳定性(大肠杆菌实验)。最后还是会产生分工。
这里介绍了一些古代的自动控制技术。
一个案例:如何制造厚度均匀地钢板
失败的方法:控制温度、速度等八九个变量,实际上无论如何都会有某个变量出问题。
成功的方法:目标是控制厚度,手段是仅控制一个变量:温度。
控制论的一个一般性原理: 如果所有变量都是紧密相关的,而且你能最大程度控制其中一个变量,你就可以控制其他所有变量
这个方法耽搁了20年才被引入进来。并且这个方法20年前就已经在经济学圈子建立起来了。哈耶克(奥地利学派)认为追踪复杂网络中的路径是徒劳的(那是计划经济做法),实际上,你只需要调节一个变量–价格,即可。你无须担心香皂的原材料、生产方式。
(后面一个章节提到,为何宇宙的各个变量恰如其分,可能原因也在于此)
自动控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也对应人类文化三种形而上的改变。
作者用了两章介绍生物圈二号
这里展望了智能家居、智能工厂。
很多方面的展望,现在看来很准。不过个人认为有个很大的差别。作者认为未来智能家居是每种家居作为独立的生物,都自带简单的反馈单元,家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些生态学的东西。但现在看来,智能家居都是由一个中央控制的。作者的设想还远远没有到来,或者不会到来
个人电脑不联网之前,仅仅是个人的奴隶,一定会按照我们的要求重新塑造世界。
但是一旦联网,情况就不一样了。计算机变成了一种联接器。
智能制造可以实现精益制造(当时没有这个词,我用现代词总结一下,也侧面说明作者很有预见性)
这里先讲了加密算法,“信息必须自由”的信仰。
然后讲了软件和歌曲可以随意复制,导致无法盈利的问题,用加密算法可以解决。
电子货币。美国几乎已经进入无现金社会:各种场景都可以使用信用卡或者储蓄卡。但作者提出了几个问题
解决方案仍然是“公钥加密”
总之,互联网本身的特性是“连接”,密码是“断开”。如果没有一些隔离的力量,整个世界都会被冻结成一团超载的、没有私密性的、没有过滤信息的乱麻。
介绍了一些电脑游戏,《上帝也疯狂》、《铁路大亨》、《文明》、《模拟地球》、《模拟城市》等。
你在这些游戏中扮演上帝。但游戏有其自己的运行逻辑,是一个反馈系统。
介绍了一些军方用于训练的游戏。
第十四章,作者描绘了进化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可以生成奇妙的图像,自动进化出logo,帮助人做设计。
第十五章,又描绘了蚁群算法和其它算法。
不过从现代的视角看来,进化算法的发展还是不如某些算法有颠覆性。
我作为对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启发式算法都有了解的人看来。作者对这些算法描述的描述过于故事化,用了很多看起来挺高级的名词。站在现在的视角看,这些算法并没有像作者期望的那样有颠覆性(也可能是时机未到,需要等到未来)。
物理学规律用到电影、游戏、动画里。
【柯扎】用进化算法拟合曲线时,拟合结果并不简洁优雅,而是充满繁复、冗余和补丁。
但 “简约只不过是人类的审美标准”,【戴维斯托克】分析小龙虾尾部肌肉的神经回路,也是同样繁复。
我们所知道的进化,满足中心法则:基因的信息传递给身体,但不可能反向传递。
【拉马克进化】如果反向可以的话,就可以大大加速进化速度。但是难点是建立索引。例如,狮子很多时,羚羊就需要跑得更快,如果这个信息能够直接反向传递给基因,进化速度就比原本盲目的变异、选择要快。难点在于很难反向建立一个“索引”。实际上,从基因到身体的信息传导都是非常复杂的,反过来更加复杂。
本质上,【拉马克进化】不算是进化,而应当称为“学习”。
从历史上看,进化缓慢地作用于生物,下一步是学习,加快了作用速度。那么下一步是什么?现在好像没人知道。
这一章举例说明,生物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选择外,还有其它力量(共生、定向变异、跳变、自组织)。例如DNA本身的形态导致生物形态趋向对称或不对称。例如,有些开关基因,是的DNA变异并不是完全白噪声的。
进化论可以解释大多现象,这不意味着这种解释是正确的:
从进化的角度看,其实人类并不比大肠杆菌先进,因为进化了相同的时间。人类和大肠杆菌都是某个面上的一个点。
宇宙的方向是熵增,但生命的方向是熵减,这一点很奇怪。
它们是:不可逆性、递增的复杂性、递增的多样性、递增的个体数量、递增的专业性、递增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递增的进化力。
介绍了金融方面的算法,战争模拟。
超文本也是一种分布式系统。
大自然用于无中生有的九条定律:
2019年3月读
必然并不是对自由意志的反对,而是指科技发展有其必然性。
例如,智能手机是必然,但iphone不是;四轮车辆是必然,但SUV不是。
我们正在从一个名词世界,变成一个动词世界。
变化是好的。虽然变化会让人心理紧张,但是不变意味着崩溃。
超文本带来的,是儿童幻想的魔力窗户,是古代发动战争也想得到的力量,是古代集全球财富也无法满足的聚宝盆。
以前的互联网是一块处女地,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成为第一。
2050年,他们会说,“2016年,你们还没真正拥有互联网呢”
我们将知化以前所有电气化过的东西。
相机的进步不仅仅在于小型化,更在于知化,可以自动调焦、快门。
我们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是专注的、专业的、可衡量的。我们希望“沃森”医生一心扑在工作上,而不是去想当初应不应该学金融专业。
人类心智并不特别,而是众多心智的一种。但实际上,算法每拿下一个领域,我们就把这个领域划归为“非智能”行列。
要求人工智能像人类,就要比要求飞机像鸟。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制造成本会下降,运输成本就更加重要,距离近代表低成本,未来很可能所有的东西都在需求地附近生产。
可以把机器人的工作划分为以下几种
机器人干不了我的工作–>好吧,机器人能帮我做好多事–>机器人能做大多事,但常常有故障需要我处理–>机器人能干所有事,但需要我训练它做新任务–>让它完成我原来的工作吧,那本来就不是人干的–>机器人正干我的工作,我的新工作不但更好玩,工资还高–>机器人干不了我的工作
第一阶段:借鉴工业时代,桌面上的文件和文件夹。第二阶段:引入网络组织原则,基本单位不再是文件,而是“页面”,工具是浏览器,结构是平的。第三阶段:“流”,信息流完全活在当下,没有过去和未来。
第一个阶段,事情以批处理的方式进行,任务堆起来一次性完成。第二个阶段,日清日毕模式,当天填不完的表格,人们干脆置之不理。第三阶段,实时,我们希望发信息立即收到答复。
经济学中,有一个定理:一旦某样事物变得免费,变得无处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会突然反转。在电灯稀缺时,穷人才用蜡烛,而电力几乎免费时,烛光晚宴才是奢侈的象征。
目前复制品大量免费。你需要取销售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信任无法复制、无法伪造。
下面列出8种“比免费好”的东西(随着时间进行,会更多)
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更喜欢像素的动态流动。
屏读时代,人们不但没有丧失读写能力,反而读更多、写更多。
书本本身也会变成流,例如kindle。
随着注解、超链接的添加,所有的书会集合成一本大“书”。
网络化书籍的惊奇之处,是它们永远不会写完。或者说,它们不再是纪念碑,而是文字的信息流。
对事物的占有不再重要,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租借能让你享受到占有一件物品时的绝大多数利益,同时减少不理因素(清洗、修理、存放、投保等)
有五个因素让我们靠近使用权,远离所有权
详解了Wikipedia这种开源共享。
众筹,p2p,用竞赛收集大众的解决方案(Kaggle)
以开放共享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协作,这可能也是未来的常见手段。
以上的结果,就是我们来到一个无限大的大厅里,每一个方向都堆砌着无数种选择。
这样,我们需要一种过滤手段,传统的过滤手段:
未来选择急剧增多,我们需要新的过滤手段。有很多你原本可以打五星的电影,你一生没有时间去看。有很多可以影响你一生的著作,你一生没有时间接触。有很多特别适合你的工具,你没时间掌握。
我采用的新过滤工具:
然而,FaceBook 的过滤器的优化目标,未必是你的满意度,更可能是你的在线时间,你可能不希望这样。Google作为最大的过滤器,给我展示的是最流行的,还是最可靠的,还是最独特的,还是最让我满意的信息呢?我不知道。
随着信息膨胀,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注意力不是等价的,有几种衡量方法:
作者介绍了google广告的模式。同时优化读者、网站所有者、广告主、google的利益,这需要想当大的计算量,最后形成一个相当复杂的生态系统。
作者介绍了注意力经济的另外一种形式,也是蜂巢思维的形式。个人可以按照其投入的注意力收费,影响力大的人可以多收费(有点像现在的网红经济)
大多东西的价格都会慢慢趋近于零,有什么例外吗?人的体验,因为人的体验是无法复制的。具体的,有高档娱乐、医疗保健
经济学家Paul Romer 认为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已有资源重新安排后产生更大价值。
经济学家Brain Arthur认为,所有的新技术都源自已有的技术的组合。
具体形式有,同人小说,短视频,140字微博。
比起成本高昂的好莱坞电影,短视频播放总时长更长。那些长电影的每个片段,都会变成一个一个单词,就像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可回放”,无论你编辑到什么程度,你都可以撤回到原本的状态,wiki、Photoshop都是这样。
可回放和可检索是古登堡印刷术的其中两个巨大变化。
作者批评了一些版权方面的法律严重落后于时代,例如,产权锁定作者逝世后70年,这造成了长达一世纪的锁定期。
VR,AR
眼动追踪、动作捕获
情绪识别。例如,我看书时,到一个地方皱眉了,就会自动展开一个解释。
在现代的小孩子看来,一台电视没有鼠标,实体店的标签不能点击,一张印刷出来的照片不能拖拽,就等同于“坏了”
很多人都在实施“量化自我”,这对健康是有好处的,例如,你的历史平均体温比人类平均体温更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设想了另一种医疗机器,每天根据对你身体数据的分析,自动将几十种药源合成几片药。
“生活流”
比特“想要”自我复制,就像自私的基因一样。
关于隐私 过去,在熟人社会,互相监督是普遍的。邻居经常代你收邮件,也都知道你去药店买了什么。现代你也被监督,这会带来不适,因为过去监督是相互的,你熟知监督你的邻居们,现代则不是。现代监控你的公司、政府,天然与你是不平等状态。
匿名行为有点像稀土元素对于动物,少量存在是必要的,大量存在则会像毒素一样让危害系统。
Wikipedia的成功让人很惊讶,因为互联网上充满着喜欢恶作剧的人。它是那种理论上不会成功,但实际成功了的东西。Wikipedia仅仅用了极少的规则和极少的管理(仅仅一个恢复日志功能,让修复比破坏容易得多)
eBay,地图街景图也是类似的“不可能”
“不可能”变成“可能”很可能意味着新的协作形式。例如,发明文字后,公正从不可能变成可能。农业社会把协作、预测、事先准备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互联网上每一个专家,都有对应的反专家。我更愿意从网络上流动的事实中,拼凑出自己认为确定的事。
浏览网站就像做梦,一个连着一个。刷微博和抖音也一样。
我们的知识量(论文、发明、科技消费品)指数增长,但未知领域以更快的速率指数增长。两个指数之间的差是指数,这个差距就是无知。
世界大脑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超人脑。
这个世界大脑每秒大量数据流入,会绕过受损节点,自动修复。
庞大的全球系统不是乌托邦。
“硬奇点”认为,未来由一个强人工智能统治一切
“软奇点”认为,未来人与机器深度融合
2019年3月读
作者与科技的关系充满矛盾。曾经比较抵触电视等,也关注最新科技进展。
科技的历史。
作者发现,技术有一些仿生学的特征。例如,发邮件时,会自动分成很多份,沿着不同路径传到目的地,如果某一份传递失败,会再次传递这一份,这种行为很像蜂巢的行为。
科技正有以下变化:体积越来越小,用料越来越少,功能越来越多。甚至很多产品没有物理实体。
无论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都不在于DNA、机体组织和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
作者定义了 技术元素(technium) 这个词,不仅指硬件,而且包括文化、艺术、社会制度和各类思想。还包含无形的事物,如软件、法律、哲学概念。
现在技术元素逐渐成熟,成为自己的主宰。
技术元素是有需求的(需求未必是深思熟虑过的决定,细菌也有对潮湿空气的需求)
技术元素越来越像大自然一样,对我们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不能要求技术元素服从我们。
作者回顾了智人的历史,这一段在《人类简史》中也有,重复部分就不重复记笔记了:
生物界把生物分为六类:3类微生物,加上菌类、植物和动物。
技术元素(观念有机体)的进化与基因有机体相似。大多新观念和新发明是由不相关的观念汇聚而成的,时钟启发人设计更好的风车,酿酒用的火炉用在钢铁行业,风琴的机械原理用于织布机,织布机的机械原理演化出计算机软件。这种技术的联合 类似交配,创造出科技的系统树。
技术元素的进化与生物进化的不同点:
作者提出外熵(exotropy),定义为(negentropy)
外熵的长期运行趋势是:
科技带来的美好比带来的问题多(即使多1%),理由:
为什么古代没能发展出科学? 如果现代人穿越回雅典时代,教会他们科学方法难度不大,但他们会接受吗?
也许不会,因为那时科学的收益不明显,科学需要繁荣和人口。
有了科学技术,才避免马尔萨斯陷阱。形成 “更多人参与创新–>盈余–>更多人口” 这种正反馈。
目前生育率正在下降,长此以往,人口会逆转,作者预测了5种可能性:
作者驳斥了一些认为现在没有在进步的说法。
正统教科书认为生物进化过程是宇宙的随机运动,这里的观点相反,认为进化(包括技术元素)都由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决定的固有方向。
(这也导致了生命形成的必然性)
趋同进化 相似的环境下,生物进化的方向一致(举了个案例:3种猴子。生物学上的例子已经有几百个,而且还在增加)
详细叙述了进化出眼睛时的趋同进化。叙述了DNA、叶绿体等,几乎是所能组合的最优解,如果由外星生命,很可能在这些方面类似地球。
传统进化论认为只有一种变异:随机变异。但一方面变异收到物理和化学的约束,另一方面变异常常由自组织体(DNA)再现模式的固有可能想引发。
科技进化的趋同方式与生物进化很像。
达尔文和华莱士都是阅读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的著作后,提出进化理论的,马尔萨斯本人也已经很接近进化论了,同时代很多人都或多或少萌发进化论思想。
即使其中的一位或多位中途逝世,我们今天也能庆祝进化论诞生150周年。
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多次。多人几乎同时发明了电话。1611年,6人发明了温度计,3人发明了皮下注射针头,4人多里发现了疫苗,4次“独立”分离了肾上腺素,3人发明了小数,电报被反复发明很多次,多人各自研究出摄影技术。
有个例子更好的证明这一点,二战时期各国各核弹小组之间严格保密(敌人之间保密,盟友之间也是,同一个国内不同小组也是),事后人们回顾6个小组技术开发的路径,发现他们独立地发现了核弹的重要公式。虽然使用不同的数学符号,强调不同的因子(顺便一提,这种不同的强调,反映不同的文化)。
会有个质疑:在数量庞大的发明的基数下,重复发明是一个正常的概率。这个质疑并不对,因为一项发明公布后,更大的可能是相关人员转而研究其他领域,根据当时未公布的手稿,这个情况很普遍。
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科学领域也一样。
爱因斯坦相对论类似的数学理论,由洛伦兹1905年提出过,1904年庞加莱也涉及过。爱因斯坦理论的特点是突出原理,见解深刻(所以荣耀归于他)。
艺术领域也一样,经常有作者、歌手或导演指责别人偷窃。有些电影创意总是扎堆上映。故事情节、话题、俏皮话一旦披上文化外衣,就有了必然性。
例如,哈利波特中,关于12岁的少年父母双亡,寄居在亲戚家,被告知是魔法师,被送猫头鹰,这些背景在同时期(或早几年)的作品里出现过。有理由相信JK罗琳事先没读过这些,细想,从火车站进入魔法世界的情节是西方文化在那一阶段必然的产物。
所以,即使没有JK罗琳,也会有人写出与哈利波特相似的故事,这是 必然性,但是只有罗琳能把这个故事写得动人,这是 偶然性。
还有证据
总之,每个文明的技术顺序是强相关的。
新发现需要理念、预期、词汇、知识、资源、资金方面的准备 。望远镜发明后一年,很多人观察到木星的卫星,因为人们预期可能有。显微镜发明200年后,列文胡克才发现微生物,因为人们没有微生物的存在的预期。
过于超前的技术元素往往被埋没,孟德尔1865年发现的基因遗传理论被忽视了35年,那个时候,3位科学家独立地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成果(如果阻止了这3个人,第二年会有6个人独立发现这个领域)。
技术元素的固有顺序严重阻碍社会跳跃式发展,一个社会不太可能跳过沉重、肮脏的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轻质、清洁的数字时代。通过外部技术引导,还是可以跳跃式发展的,例如,第三世界国家跳过固定电话阶段,直接进入智能手机阶段。反而进一步带动固化网络的发展(新受现代化影响的消费者需要更高带宽的互联网了)。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在一颗新星球上建立殖民地,不要尝试直接从最尖端的技术开始。
总之,科技如同有机体。一方面,我们无法实现跳跃式发展,即使有天才提出超前方案,也会被埋没。另一方面,当一项发明的基础就绪时,它必然立即降生。这就是科技的规则。
总是有人把技术发展画成一条曲线,从而预测未来的未知部分。
例如,美国空军曾经画出交通工具速度的增长曲线,预测2000年才会登月,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符合曲线的预测,但12年后美国就登月了。摩尔定律准确了50年了,但这个定律不是必然的。摩尔定律更像是预言的自我实现,微小的偏离都会导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投资压力。实际上,存储器、半导体、带宽、像素的发展都类似指数。
任何领域的摩尔定律最终都会失效,从指数曲线逐渐变成S型曲线,到时候就会出现其它度量依据,出现新的摩尔定律。新的曲线将继承旧曲线的动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摩尔定律永不消逝。
前面写了,科技是按照序列发展的。
罗马帝国战车的宽度是两匹马的宽度,罗马的运货马车宽度与罗马帝国战车匹配(这样更容易跟随战车碾压出来的车辙),罗马军队进入不列颠时修建了同样宽度的帝国大道,英国修建索道也用相通的宽度(以便于相同的马车可以用),铁路沿用相同的宽度,英国劳工移民美国后建的铁轨也是一样,最终影响了火箭本体的直径(因为要通过一段隧道)。这就是 科技的自我约束
这一章,作者描述并驳斥了一些反文明分子、反科技分子,其中很多人学术背景还不低。
在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观看来,这帮人搞笑、愚蠢、矫情、圣母婊,如果西方人都能像中国人一样踏实一些,他们会过的比现在要好。
某位邮包炸弹客袭击了十几位科学家,他认为:
抛开技术元素的好处与坏处不谈。如果用“需求上升,满足感下降”来定义毒瘾的话,科技确实是一种毒瘾。我们知道,戒毒的关键是改变瘾君子,改变人与致瘾源的关系,而不是改变毒品。
阿米什人被认为是卢德分子。
阿米什人有类似电力的东西,也有一些常见的电器。因为他们拒绝使其它新农业设备,所以依靠转基因玉米来抗虫害。因为拒绝电网,所以太阳能电板很流行。
阿米什人其实很了解新技术,因为总有人去尝试。
总结来说,阿米什人对待技术的态度是这样的:
阿米什人的社区互助:金融方面,会互相帮助走出困境。保险方面,发生灾害后互助重建,而不需要保险公司。所以很多“还俗”的年轻人还是会参与到阿米什人社区里。
实际上,当你接收新事物时,你其实在为阿米什人未来的极简主义生活做准备。
在现代,你对科技的选择很多,以至于你的标签是你拒绝什么(例如,素食者的标签是拒绝肉食,某类人的标签是拒绝微信)。很多人都是这样,可以看成是个体的阿米什人(不过,阿米什人是以团体为单位的拒绝,这是有根本区别的)。
历史上总是有一些对技术的禁令。例如明朝禁海,中世纪禁弩。但是这种禁令其实很无效:
新的技术出现,人们未必能意识到它的正确用途。例如,爱迪生花了一年思考留声机的用途,在长长的列表最后才写上记录音乐。
现代有些禁令,规定新技术必须证明100%无害才允许使用,这个禁令看似理性,实际上等同于禁止一切科技,因为一切科技都是有副作用的。
例如,禁止DDT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痢疾死亡人数大增。因为X光的小风险,导致未检查到龋齿的大风险。
科技想要什么呢?科技想要的就是人类想要的:创造丰富多彩的价值。一项技术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后,会积极为其它技术增加自主性、选择和机会。我们的任务时引导每一个技术,并培养“善”。
一个技术的外熵特征越强,就越优。
科技是生命的延伸,共同的需求是:
“复杂性”先于生物而存在,“复杂性”导致了防倒退棘轮。对于复杂性的发展,有3种可能:
“多样化”,有些人拒绝使用某种特定的技术,很多人叠加起来,使系统更加稳定。
“专业化”,复杂有机体的细胞都会分化,工具也会越来越专门化。石器时代的刀既可以切也可以砍,相机出现后会有微型相机、广角相机、深水相机,汽车出现后也有货车、跑车、皮卡。
不过,计算机似乎相反,越来越成为通用工具:表格、打字机、电影播放器、电报收发机、指南针、唱片机、飞行模拟器…现在很难观察工作场合就确定其职业了。一台电脑的工位上,可能是CEO、前台、会计、设计。这种趋同性是暂时的(我们仍然在智能时代的早期阶段)
“普遍性” 只要环境合适,很多物种会很快占满地球。照相机最开始是为了取代画家的工作,但是照相机足够普及后就催生了摄影艺术和好莱坞电影这种高级形式。
怎样看待技术鸿沟(富人可以购买和折腾新科技,穷人买不起)?实际上,富人购买首批难用的、稀奇古怪的新产品,本质上是用自有资金、时间为后期用户提供廉价、性能优良的版本。是富人提供资金,为穷人研发便宜的技术。
理论物理学家 Freeman Dyson :自由意志在粒子中出现,因此自由选择诞生于大爆炸的高温中。亚原子衰变或改变自旋方向那一刻被视为自由意志控制的行为。
所有变异中,大多数是坏的,但少数好的可以累积下来
逐渐加强的共生(或者称为共同进化)有三个方面:
未来10~20年,技术元素的社会化将是一个重大事件。
美感:机器进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能赢得我们的心
岩蚁大脑的神经元不超过10万个,它们筑巢时,会估算体积,原理与布丰投针实验类似(1733年发现)。 技术元素对感知能力的渴望以3种方式显现出来:
我们DNA进化速度很慢(大约每年1比特),现代人1秒处理的信息量大于DNA用10亿年处理的信息量。
我们说美洲被发现、大猩猩被发现、疫苗被发现,不是因为之前没人知道,而是因为被加入到全球知识库中。
知识是一个网络现象。我们谈知识增长时,不仅仅指数量增加,而且是知识之间的关系更多、更强。知道大猩猩后,与其他灵长类对照,研究其进化过程,研究其与环境的关系。这场启蒙知识不仅增加了大猩猩研究领域的事实,而且提高了编织人类知识整块布料的强度。
目前,仍然有大量的不连通的知识,例如某些部落的知识,这些知识暂时无法编入现在知识结构中,因此保持“真理未发现”状态。
科学方法是一系列的方法,包括若干发明:
进化想要进化。
生命40亿年可以不断进化,是因为它发现了提高自身可进化性的方法。早期的进化靠基因变异,后来是细菌之间的基因交换,再后来是有性生殖。
进化还发现了很多无与伦比的技巧,例如感知能力,例如科技(是的,科技是进化的深入进化)
科技是二阶进化,这让我们如同面对一个黑洞一样无所适从,但实际上人类经历过几次了,1. 语言的发明,使我们可以传承生物知识 2. 文字的发明,使理念轻松跨越地区和时代 3. 发明科学方法的结构,使发现知识的速度提高了百万倍。
最近,科学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其它的进化形式:机器学习、基因工程等,终结了40亿年的达尔文进化霸权。
有限次数的博弈和无限次数的博弈,博弈结果不一样。
人与技术元素的博弈是无限博弈。
自我创造的单线,将宇宙、生物和科技串接成一个创造物。与其说生命是物质和能量产生的奇迹,不如说是必然产物。预期说技术元素是生命的对立面,不如说是它的延伸。